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牢记使命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黄山晨刊 2017-11-08 14:15 大字

常怀敬畏修己惠人

□记者汪嫒

时光如白驹过隙,快得让人有些诧异。这是我从业来的第六个记者节了。

早在从业不久,因一次活动我就认识了一群人,他们是黄山市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当时的懵懂女孩,带着好奇和崇拜,荣幸地加入了这个群组织。认识久了,活动多了,群内一些热心公益志趣相投又身怀技能的爱好者们又建立了另外一个组织——黄山山越应急救援队。而我,依然带着满怀的激情和敬佩,一路跟随。

这几年,我跟着队伍参与、报道的救援有数次,目睹了队伍的发展壮大,其间困难之多、故事之多,岂可尽述?一支民间的救援队伍尚能克服自身困难,怀着敬畏之心去对待志愿服务,做为职业工作者又岂有任何借口不去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呢?

贴近才能找到好素材

□记者李小洁

2016年12月,我完成了一次跟随快递小哥的体验采访,也是这两年来感触最深的一次采访。

记得当时天气很冷,见到采访对象刘俊宏时,一件打底衫、一件薄工作服、一双白手套,这就是他全部的保暖设备,他说穿太多了没法干活。从7点多开始工作,到9点开始运送第一车快递,之后的一整天他没喝过几口水,也没停下来休息过多长时间。一个上午,三车40件大件,每车四五百斤,刘俊宏就一直处于搬货上车,卸货下车,再送货的过程,下午也是亦然,最后竟热得冒汗。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做记者就是要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

工作之后会发现,除了传递有用的信息外,很多时候记者还会传递一份温情与感动,留给人们值得铭记的许多瞬间记忆。

接受心灵的洗礼

□记者冯劼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记者节,回望自己走过的新闻采写的岁月,2012年春天走进祁门县祁红中心学校棕里教学点采访戴佳仁老师的经历尤其令人难忘。

清晨6点多乘车从屯溪出发,到了祁门县城再次换乘,棕里教学点地处大山深处,属于祁红中心学校最为偏远的一个山区教学点。途经崎岖盘旋的山路,平时并不晕车的我,在一道又一道的蜿蜒纵深的山路中,还是被颠簸得胃里直翻腾。差不多到中午近12点才到达教学点。路上花去了5个多小时。

这是一个只有十个孩子的教学点,它所在的永胜村下辖四个村民组,最远的离学校有十几二十里的山路,上下学极不方便。为了减轻家长们接送的不便,戴桂仁和另一位老师就承担起了看护这些孩子们的责任。平时孩子们都住校,只有周末才由家长们接回家。戴老师既要负责教学,又要为他们烧饭(学生们自己从家中带菜,家长带米,老师负责煮饭),几乎是扮演着家长和老师的双重角色。朴实的戴老师,令人敬重,而孩子们那淳朴的笑容,更是深深感染了我。

记得当时自己腿部骨折康复不久,走路还有些跛。跟着祁红中心学校的校长还走访了附近的村民。在新闻采写的过程中,感觉吃苦并不算什么。有时候,也是对自己体力和意志力的一种历练。

更为难忘的是,在学校还和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吃了一顿难忘的午餐。戴桂仁老师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倾注在孩子们的身上,平日里,怕他们外出到附近的小河边不安全,他百般叮咛之余,还会在晚上起来数次查看他们是否熟睡;怕他们吃不好,有时候还会将自己带来的菜,也做一份给孩子们吃。虽然艰苦,但是孩子们和老师之间却相处得特别融洽。在戴老师身上,我看到了金子般的品质和无私奉献的热忱。

到家时已经是晚上7点了,差不多一天坐了12个小时的汽车。这是非常难忘的一次采访经历,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一份让人生出彩的职业

□记者李小云

又一个记者节来临,回头看看,从事这一职业已有十二年。十二年里,收获过喜悦,感动和信任,也经历过苦涩、误解和迷茫。然而,十二年里,记者这一职业却让我的人生态度改变了许多:少了一份肤浅和急躁,多了一份沉着和冷静;少了一份冲动和固执,多了一份反思和理智;少了一份推卸和逃避,多了一份责任和担当。

一路走来,很庆幸自己没有和很多人一样,半途“掉队”和“离开”,而是选择了坚持,这份坚持,并不仅仅是因为对新闻事业的热爱,更是因为记者这一行业对自己有着不断的鞭策和激励,时刻让我牢记,只有不断努力,才能让人生出彩!这份坚持,也必将让我继续坚持自己的新闻理想和信念,在今后的道路上,始终紧握手中的“笔”和“相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而今迈步从头越

□记者吴玉莲

又是一年记者节,这是我从业以来的第4个记者节,也是我升级为母亲后,在工作岗位上迎来的第一个记者节。作为一名晨刊记者,我们“党报都市报”的定位,让我有机会在第一时间到达第一现场,看到最真实的新闻现场,接触到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人和事。

记得第一次跟我的同事方珊珊一起去溪口采访尿毒症患者小雅,已经13岁的小姑娘因为长期营养不良,只有不到10岁的小学生的身高。父亲已经年逾50,满头白发,母亲又是自己生活都难以自理的有精神疾病的人。小雅的家,下车到达山脚还要爬20分钟的山。一级一级台阶,爬得我们都有些喘气,可是他的父亲却每天要上下几趟背她下山换药。家中几乎是一贫如洗,我和同事看了之后,都感觉这就是个没有任何希望的家庭。采访结束之后。我们尽量把自己身上的钱归集了一下,一共也就不到200块钱,在临走前一起交给了小雅的父亲。下山后,我们已经连吃午饭的钱都没有了,还好志愿者为我们付了饭钱,当然后来我们有把饭钱还给他。

庆幸的是,这位不幸的小姑娘后来得到了很多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捐款,捐衣物,甚至还陪同她一起去上海看病,在医院陪护。这些志愿者里面,还有一位也是尿毒症儿童的父亲,他通过自己申请到的一些医疗救助,手把手地为小雅也申请到了由慈善机构捐赠的自动透析机。可谓是为小雅的治疗立了“头等功”。后来,志愿者们每年都会去看她,给她过生日。她有了很多爱心爸爸、爱心妈妈,她重新回到了学校,脸上的笑容变多了,生活也有了希望。

每年接到的像小雅一样的求助者有很多,有段时间我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因为不知道自己的报道能不能给他们带去希望,自己的能力又有限。可是后来我逐渐明白,作为一名新闻人,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尊重新闻事实,做好新闻报道。不要带有任何“功利心”,哪怕是为了帮助他人。因为把自己的“功课”做扎实了,自然能引起读者的关注。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做记者的每一天都是新的,可以接触到不一样的采访工作,接触到不一样的采访对象。我会时刻保持新闻热情,在路上,为你们讲述更多的故事。

用笔传递温暖

□记者舒俊

记者节,以职业为节,是光荣,更是责任。

从事新闻采访工作已经十三个年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身边不少人会羡慕这个职业,工作时间“自由”,每天可以接触到不同的人和事,但很少有人看到,在光鲜的另一面又隐藏着多少艰辛。“看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在报纸上;看不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在路上。”就是最真实的写照。

记得去年11月底的一天,本刊策划了“黄山人的一天”系列报道,我负责采访的对象是邮政投递员谭国富。为了真实地记录这位普通劳动者的一天,清晨,天色未亮,当人们还躺在暖暖的被窝里,我已经骑着自行车奔向投递班的路上。早晨6点,投递班组的工作室里已经忙碌起来,分装、录单、分拣,一切准备就绪,我便坐上了谭师傅的邮递车,开始了人生第一次投递之旅。一天跟班下来,既亲身感受了投递员的工作,也体味到了每一份工作背后的艰辛。有了亲历和感触,写起来自然顺畅,一篇3000多字的配图稿件《谭国富:投递风雨兼程》见诸报端,一位细心、缜密、踏实、肯干的普通劳动者形象跃然纸上。之后,有朋友在微信上给我留言,说她们单位的报纸就是这位谭师傅送的,人很好;也有很多不认识谭师傅的人,在看了这篇报道后,觉得这样的故事很温暖;谭师傅也给我发来一条短信,客气地说我把他写得太好,一句“谢谢”让我在辛苦中感受到责任,在笔触下感觉到温暖。

《市民被好心的三轮车夫感动了》《福利院的女儿出嫁了》《90后女孩王雅君:将来要带着爷爷出嫁》《一针一线总关情》……一路走来,采写的这些新闻故事也在感动着自己。一直以来,我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做一个平民记者,行走在大街小巷,倾听百姓故事,用心关注民生,用笔传递温暖。

积小善而汇大爱

□记者樊成柱

2015年4月8日,俞细文与战友孙祥民,结伴前往黟县宏村镇龙川小学,看望这里的63名小学生,并为六年级特困生小蕾送去了本学期的500元助学基金。这是俞细文第二次到学校看望小蕾,当看到小蕾拿着90分的考卷向他汇报时,他由衷地为一年前的小蕾从自我封闭、学习不好的小女孩变成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而感到高兴和自豪。

俞细文是驻军部队的一名战士,多年来,俞细文先后利用周末外出和探亲休假时间,走访慰问了驻地十多所学校帮助贫困学子,足迹遍布安徽、江西、浙江、贵州、西藏等6省11县20多所学校,为530多名学生送去了爱心和温暖。多年来,他还持续每年无偿献血,每次献血量400毫升,累计献血量达到7000多毫升。

像俞细文这样持之以恒的事迹实属不易。俞细文是个热心肠,生在农村的他,家境并不富裕。一次次的善举虽小,看上去不起眼,但有可能改变贫困学生的一生。积小善而汇大爱,桩桩好事见境界,社会需要这样的“及时雨”。

不忘初心不改情怀

□记者汪悦

11月8日,一个特殊的日子,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节日——记者节。设立记者节,是为了提醒我们,要时刻坚守职业道德,常怀新闻理想,在多元的社会价值观中坚守“初心”。

在古徽大地上,百余条古街曾演绎出曾经的繁盛,在历史的演绎中,依然散发着迷人的芳香。伴随着时代的前行,新兴商业的兴起,一些区县或乡镇上的老街虽然没了往日的繁华,但那些青砖与黛瓦,那些石板路和老房子,渐渐成为人们的记忆。我们以一种怀旧的心情,以一种文化的自觉,去探寻那些老去的街巷。7月份,开始策划探访徽州古街的系列报道,经过前期资料收集、对接、采访等工作,8月11日,探访徽州古街第一篇《休宁西街:等您回来》应运而生。之后,又走访了《上丰老街:相守相望度春秋》《瞻淇老街:追寻已逝的乡愁?》《商山老街:一江春水向东流》等,每周一篇连续刊发。采访过程中,我们走访老街踪迹,倾听当地村民的讲解,与经历过老街历史的当地人聊天,捕捉沉淀在此处的历史痕迹。每一条老街都有着属于它自己的故事,它是这座城市的文化遗产,承载人们的自豪感和认同感。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乡愁,更是我们的文化自信。报道推出后,有些老街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相关部门开始关注和重视,都让我们感到些许欣慰。

未来,我会以更加勇敢的姿态拥抱生活中蕴藏着的无数机遇与挑战。

在温暖的亮光中坚守

□记者程向阳

9月16日,黄山日报“晨刊帮帮忙”志愿服务队携手黄山市博森家具有限公司、爱心市民大鹏装饰总经理叶物嵩、市园林局职工汪瑞娟一起,看望本刊长期关注的孤儿甜甜,并为她送去一车家具、生活费和生活用品等。

甜甜是本刊长期关注的孤儿。2006年新年第一天,甜甜的爸爸、妈妈、奶奶和舅公四位亲人相继因一氧化碳中毒而被夺去生命。一转眼间,11年过去了,本刊没有忘记甜甜,而是长期保持着对甜甜的关注,每年至少一次携手社会爱心人士上门探望和慰问。

回望自己的新闻之路,内心总有一道亮光温暖着自己前行,那是一道正义和善良的光束。

采访也是一个体力活儿

□记者姚大盛

2017年10月14日上午,安徽省第一届健身休闲大会越野行走比赛在黄山市祁门县历溪古村落鸣枪开赛。记得当天的采访工作,由于媒体的采访车仅空额一员,我便让黄山新闻网的女士“优先”,让他们驾着越野车来回“越野”采访的,而我只能靠“11号”,走完全程9公里多的山路,而后又从终点返程,再次依靠“11号”来到中间站搭乘大巴车返回的市区的。

现在回想起来,登上终点的“降上开花”峰顶,大有“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感慨,当时那远山近水,薄雾如轻烟萦绕,景色美不胜收,越野行走其间,让人心旷神怡。

其实,如此美丽的赛道,也引来运动选手们的赞誉,比如来自安庆市代表队,获得成年女子组银奖之一的赛手黄春花表示,她平常就十分喜爱运动,而将赛事活动放在“168”这么美的赛道上比赛,真正实现了大众喜爱、亲近自然、贴近生活的“天人合一”,给她留下的印象实在太深了!同样,来自宣城市代表队,获得成年男子组金奖之一的赛手郭三喜则兴高采烈地告诉记者,此次比赛促进了全民健身运动进一步蓬勃开展,同时也为宣城队获得良好的参赛成绩而高兴。

然而,作为此项赛事的“参与者”、亲历者、报道者,深感我们从事的也是一个充满艰辛、责任重大的行业,写稿时它是个智力活儿,采访时它不排除也是一个体力活儿。而选择了它,也就意味着要有更多的付出和努力,一如此次赛事,凸显了记者的真实生活,那就是记者不是在写新闻,就是在采访新闻的路上。

新闻推荐

黄山移动落实***推进信息“惠”民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推进农村地区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信息化建设,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信息成果全民共享的重要举措。黄山移动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有关会议精神,将信息化扶贫在徽州这片土...

祁门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祁门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