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流水鳜鱼肥

大江晚报 2022-03-10 02:55 大字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诗人张志和的这首词明艳生动,百读不厌,说不尽的江南春景,道不完的高远意境,但流传最广的一句恐怕是:“桃花流水鳜鱼肥”。张诗人或许就是一吃货,他直白地告诉我们:春天吃鳜鱼,就像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最美不过。

三月桃红,鳜鱼经过一冬深水的蛰伏滋养,肥美诱人。少刺,蒜瓣一样的鱼肉,细嫩细嫩的,被李时珍誉为“水豚”。

去菜场卖鱼的地方转一圈,你会多看一眼鳜鱼。它鳞细,体厚,果青色的皮上,泛着漂亮的花黑斑点,脊背前部、臀鳍有一溜硬刺,在水中游动,俊美霸气,仿若京剧中的武生,是一个勇猛的战将。

这个战将不寻常,在它肚里和心脏相连处长有一朵“花”,形似月季,不芬芳却“拿魂”,这是鳜鱼最为宝贵和营养价值极高的部位。这与生俱来拿魂的“花”,像一颗不离不弃的“初心”,让淡水鱼们望尘莫及,自然也就名贵了。

女儿高考那年,我家鳜鱼吃得多。学习上帮不了忙,就在饮食上下功夫,每天翻不同的花样,女儿因此嘴变刁了,常点鳜鱼。

红烧鳜鱼,鱼不需要大,斤把最好。

热锅倒油,依次加入蒜瓣、姜片、花椒,爆香后放入鳜鱼,煎至两面鱼肉变白,淋上生抽,加水,中途翻面。差不多时放入青红椒,让辣椒在汤中受热,提鲜,出锅前加入葱段,大约半个小时即可到嘴。

说起来,没什么深文大义,做好不容易。鳜鱼肉厚紧致,非一般鱼能比,烧时急不得。大火催开,火小慢炖,汤多汤少,要随时掌控,火候到位,才味如“水豚”。

烧鱼人不离锅台,就像一个人的独角戏,用心之至。需不断扬铲,浇汤汁在鱼头、鱼腹,不能浸入汤里的部分,这是鳜鱼入味的诀窍。几番的行云流水,最后铲子舀点汤,舌尖舔一下,咂咂,满意地说声“好啦”!起锅装盘。

有一年去黄山旅游,在山脚下的汤口镇吃过一顿徽菜,其中臭鳜鱼印象深刻。一开始不肯动箸,“羞羞答答的”,一旦知了味,筷子立马“大大方方”起来。

臭鳜鱼是“闻着臭吃着香”,别有风味。据说某年盛夏,一桶桶鲜鳜鱼,突遇气温飙升,腐烂发臭,贩鱼人心急火燎,眼看血本无归,又不舍得扔掉,情急之中,码盐腌制烹饪,结果烹出了一片新天地,成为一道徽州名菜。穷途末路了,徽州人也不轻言放弃。一条臭鳜鱼,成了徽州人的写照。

鳜鱼吃得生猛、痛快的大概要数汪曾祺先生,他在《鱼我所欲也》里,描述在淮安和其小叔父、表弟吃干炸鳜鱼,“活鳜鱼,重三斤,加花刀,在大油锅中炸熟,外皮酥脆,鱼肉白嫩,蘸花椒盐吃,极妙!”极妙的感受令人垂涎,笃信他的“日日有小暖,至味在人间”。

鳜鱼烧法多样,煎、熘、烧、蒸……无一不可,其中松鼠鳜鱼最见厨师功夫,是苏帮传统名菜。经过切、剖、拍、平、斩、剔、剞、奇、炸等多道工序,鳜鱼昂首翘尾,身似菊花,形如松鼠,外浇一层番茄调味汁,像披了一层黄金甲,更加神气可爱。

生活总是爱的表达,鳜鱼,从张志和开始,人见人爱,爱得真心,爱得真性。

陈爱兰

新闻推荐

顶格对接、加速落地、广聚贤才、营造氛围……从“高频词”看黄山双招双引“发力点”

春日胜黄金,实干开新局。突出顶格战法,市级领导率先垂范;组织协调调度,推进项目招引、签约落地;规范项目接洽流程,有效...

黄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黄山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