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茶里的创新路
智能化、数字化茶叶生产线
对于谢裕大茶叶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桂利权来说,这几天比工作还忙的是回复信息。
11月3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谢裕大茶叶股份有限公司重点参与的“绿茶自动化加工与数字化品控关键技术装备及应用”科技成果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消息传回黄山,雪片般的祝贺与点赞从桂利权的微信里纷至沓来。作为谢裕大的一分子,这一切让他直呼:“太自豪了!”
作为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统一的典范之作,这份“国耀”对谢裕大来说意义重大。14年科技创新路,一份全国瞩目的荣光是最大的肯定。
回望来时路,万般滋味在心头。辛勤与汗水、沮丧与彷徨、执着与坚守,这份“国字级”的荣誉,让所有复杂且深刻的情感化作了两个字:值得。
“走壁穿崖漕溪水,通仙破闷谢公茶”。1993年的漕溪茶厂,毛峰的香气开始弥漫。
“没过几年,我们就发现了生产线中存在的问题。”桂利权说,那时一条生产线需要五六个工人,所有制作工序全凭手工,不仅杂乱无章,茶叶的清洁度也得不到保证。
从粗制到精制的第一次革命迫在眉睫。创新,是打破围城的必经之路。
探索、实践、研发,2006年,谢裕大设计并制造出国内第一条黄山毛峰茶清洁化、自动化、标准化、规模化加工生产线,实现了机械化、连续化生产,制茶全程不落地,清洁度实现了飞跃。
新的挑战很快又再次来临。
在杀青这一关键工序上,新的生产线仍需靠人工控制温度,依赖感官和经验给茶叶的气、味带来了不稳定性。
作为黄山茶的“金字招牌”之一,谢裕大十分珍惜品牌的羽毛。公司深知,品质铺就品牌之路,抓住了品质就抓住了打响品牌的命脉。第二次技术革命,谢裕大的步伐加大。
在安徽农业大学等单位的理论指导下,谢裕大突破了绿茶加工温度精准控制、连续化揉捻及做形等技术瓶颈,创建了绿茶自动化加工技术体系及生产线,实现了生产线的智能化、数字化。
深耕科技创新,两次技术飞跃,谢裕大的产能从最初单机生产时的每年30吨,发展到了如今每年2000吨,近三年累计新增产值43亿元,新增效益10.3亿元。
两个月前,桂利权去往四川雅安、自贡、成都等地茶厂参观学习,当地茶厂负责人听说他来自谢裕大,纷纷对他竖起大拇指。“他们的生产线技术,是从谢裕大学习过去的,在这点上,谢裕大称得上是领头羊!”桂利权骄傲地说。(下转第四版)(上接第一版)从一方走向全国,“科技兴企”的成功实践不仅为谢裕大挂上了“前进挡”,也为无数茶企照亮了转型发展的方向。
回望过去,展望未来。十四年的创新路,谢裕大第六代掌门人谢明之已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新茶人。望着父亲在人民大会堂参会领奖的照片,他深知,将一杯茶的事业继续做下去,是他未来人生的使命。
“这份荣誉是国家对茶行业锐意创新成绩的认可,它让我坚信,科技创新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在百年传承中不断创新,才能敲开黄山茶的新大门。”谢明之说。
以科技赋能,闪徽茶之光。谢裕大迈出的铿锵一步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属于黄山茶的精彩篇章正在开启。·李晓洁·
新闻推荐
本报讯日前,中国(黄山)首届徽派古建产业发展大会召开,黄山城投集团主动作为,发起组建黄山市徽派古建产业集团,加快把徽派古...
黄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黄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