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渣》的价值与启示

芜湖日报 2020-06-19 00:33 大字

摆在面前的这部《药渣》,是诗人、翻译家吴钧陶尘封了整整七十年的“处女作”。所谓“药渣”,与他早年备受疾病折磨的经历有关。

吴钧陶出生在一个殷实的家庭,童年过着幸福的生活,但从十六岁起疾病缠身。此后的六年多时间里,他找过二十多位医生,用过五六十种药物,针剂注射五六百次,卧床不起一千多天。在几近绝望的时候,他萌发了撰写“病情报告”的念头。用他自序里的话说,这本书是从六年多日积月累的“药渣”中整理出来的。这部纪实作品,原本是当作“在人间留下痕迹”的“遗著”来写的。幸好一种新发明的特效药,把作者从死亡的边缘拽了回来。在对父母、亲友、医生、护士表达深深地感谢之后,他写道:“让我按照我国的民俗,把‘药渣’倒在门外吧。”

把药渣倒在门口或者路上,从前人们都是这样做的。其间有各种传说,有说让路人踩踏,将疾病带走,也有说或许会遇到名医路过,如药王孙思邈、神医李时珍什么的,可从中查验病情,鉴别药物的优劣、真假。普通老百姓大概不会想那么多,无非是祛病消灾的意思。而在吴钧陶这里,除此之外,还有更进一层的诉求,那就是:“假如一些分散在大地各处,曾经或正在挣扎于病痛的水深火热之中,能从我的记录里,得到一些安慰,产生一些勇气,或者触发一些面对生死的感悟,那么--我就觉得自己的纸上谈病的辛勤劳动并不完全是白费心思了。”

年轻的吴钧陶死里逃生,《药渣》定稿之际,正值天翻地覆的时代巨变。没有迹象表明,作者曾经试图谋求公开出版。但在他心目中,作为历经磨难的生命见证,这部书稿理应成为“传世之作”。他不仅誊写“正本”,还由母亲、婶婶、弟弟分头抄录“副本”。可惜,最后只有“正本”藏在床下衣箱的底层,才得以保存。尽管书稿前恩师撰写的精彩序文,也被撕掉了。改革开放后,翻译家草婴读过这部书稿,撰写了《勇敢者的凯歌》一文,现收入新书中作为序言。

草婴说,读了这本回忆录,“我懂得了什么叫苦难,什么叫折磨,什么叫坎坷,同时我也更深切地领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坚强,什么是真正的乐观,什么是真正的毅力。”他认为,作者“唱的是生命的凯歌,是勇敢者心灵的呼声,给人带来无穷力量。”确实如此,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难免会遇到自然的、社会的、人生的种种灾难。一个个性格鲜活的生命,在命运的暴风雨下惨遭摧折,有的从此就消失了,有的从此一蹶不振,带着破碎的心灵苟活于世,而真正保持乐观的精神、健康的心态,不折不饶,顽强拼搏,这样的人是极其少数的。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吴钧陶年轻时与病魔搏斗的经历,就特别给人一种激励和鼓舞的力量。

作为一部非虚构的自叙传,《药渣》一书值得关注,当然也与作者后来杰出的成就有关。早年历尽苦难的磨砺,养成坚强的意志,使吴钧陶在此后经历种种风波时,不悲观也不灰心。正如《药渣》最后一章里说的:“我会好好地活下去,好好地利用来之不易的时日,而不白白浪费。”

由于生病住院,吴钧陶初中二年级时就辍学了。之后,偶尔通过函授、主要是自学了点外语。这却成为他后来谋生、立业的契机。因为翻译狄更斯的《圣诞颂歌》,他进入出版社担任编辑,同时翻译世界名著。他晚年主编的《马克·吐温全集》十九卷,比牛津权威版本收录的内容还要齐全。他翻译的《爱丽丝奇境历险记》和《爱丽丝镜中奇遇记》一版再版,据称“累计销售超过一千万册”。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为了不荒疏英文,他先后完成了《鲁迅诗歌选译》和《杜甫诗新译》。改革开放后,这两部译稿得以出版,反响热烈,他又组织合译了《唐诗三百首》。

完成《药渣》后,吴钧陶也曾有意做一位专业作家。尽管条件不允许,他一直坚持诗歌创作。上世纪八十年代,他的诗终于在《诗刊》上发表,诗集也入选“诗人丛书”。他相继出版的诗集有《剪影》《幻影》《人影》《心影》和英汉对照的《吴钧陶短诗选》。近年来,他还出版了散文集《留影》和《云影》。

吴钧陶年轻时“大难不死”,其实“还有后患”。此后七十年间,他仍然饱受各种病痛的折磨,终身残疾,几度濒临垂危。他“病历等身”,同时又“著译等身”,不能不让人惊叹其生命力之顽强。回头再来看他尘封了七十年的《药渣》,真是所有的苦都没有白吃,所有的罪都没有白受。传说名医查看倒出的药渣,便可以给人看病;而阅读这部新出的《药渣》,普通读者也能够从中领悟,为什么作者一生逆境重重,却始终可以保持信心、坚持不懈、成果丰硕。“人必须现实地对待现实”,将苦难转化为磨炼意志的力量,诗人、翻译家吴钧陶以自身的经历,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药渣》的价值和启示,便在于此吧。

《药渣》 吴钧陶 著

黄山书社2020年4月出版

□ 桑农

新闻推荐

体验5G新应用感受智慧生活

6月18日,黄山移动举行5G新基建参观体验日活动。市及各区县干部职工等200余人分批来到位于黄山高新区的黄山移动信息化...

黄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黄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