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湖畔笑声朗

黄山日报 2020-05-20 05:48 大字

□本报记者祁俊朱西敏

初夏的黄山区新华乡曹村村,秧田里的秧苗碧绿葱郁,连绵的雷竹在风中翩翩起舞。“现在雷笋采收已经进入尾声了,这两年经过技术指导提高了亩效益,这根小笋子能让村里贫困户平均增收2500元。”在曹村村胜磊笋业的收购现场,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汪伟剑一边帮着贫困户卖笋一边高兴地说。

位于太平湖北岸的新华乡曹村村是国家优质粮生产示范基地,因为产业结构单一,2014年被列入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8户87人。

扶贫工作队入驻以后,队员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扶贫工作中。肩负着全村实现脱贫的压力,汪伟剑和队员们骑着摩托车走村串户了解情况、摸清村情,一次又一次,一趟又一趟,与村两委沟通,与村民们攀谈,主动公布手机号码,倾听大家的心声,集聚大家的智慧,寻找脱贫之路。

“与村民们聊多了,彼此熟悉了,大家有事情就会主动跟我说啦。”掌握村情后,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齐心协力,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深入浅出地向贫困群众宣讲幸福不是等靠要、扶贫先要扶志等道理,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

新华乡被誉为“笋竹之乡”,所产雷竹笋口感、嫩度好,品质独特,产品畅销上海、浙江等地。曹村村有2000亩雷竹,但因生产技术落后、管理粗放等原因,亩均效益只有500元。来自林业部门的汪伟剑很快找到了瓶颈所在,下定决心带领村民大力发展雷竹产业,多次在全村范围内召开雷笋丰产技术培训会,请农业局、林业局专家为贫困户培训雷竹丰产实用技术,解答贫困户提出的种植技术难题,发放相关书籍,助力贫困户提高种植水平。

“结果一年下来效果并不明显。”汪伟剑摇摇头笑着说,“深入实地察看后才发现,有些贫困户对科技知识掌握慢、不容易接受,培土、灌水、钩梢、砍老竹、挖竹篼等等这些环节都没按照技术要求去做。”于是扶贫工作队队员们一到时间节点便上门一户户现场指导,提醒大家重视竹园管理。

(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

贫困户黄金奎在工作队的帮扶下,当年雷笋收入从4000元提高到8000元,给村民极大激励。在黄金奎的示范带动下,村民的竹园管理水平得到极大提高,贫困户竹笋平均收入由过去的500元提高到今年的1200元,成了真正的富民产业。“人间四月天,竹笋笑田园。”这个时节的曹村村处处笑声朗朗。

在加大产业扶贫的同时,工作队在走访中还发现村里一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因家中有老人、小孩需照顾,不能出远门务工。

2018年工作队积极与区工业园区里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进行对接,在村里设置扶贫车间进行来料加工。在市区帮扶联系单位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里将闲置的小学校舍进行维修粉刷设立了扶贫车间,添置了必要的生产设施,并得到宏毅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将简单的手工产品发到扶贫车间进行手工装配。由于扶贫车间工作要求劳动强度不大,技术含量不高,村民经过培训很快就能上手,同时扶贫车间实行弹性工作时间制,让村民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

在扶贫车间里,记者看到,几位村民坐在工位上认真地组装圆规,装滚珠、安螺帽、上螺丝、装铅芯,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65岁的吴荣球正在准备装箱,她的哑巴弟弟吴同书在一旁细心操作,还不时自豪地将完工的圆规展示给大家看。“我88岁的妈妈得了老年痴呆症,我和弟弟能在家门口打工真是解决了大问题,这样既能照顾妈妈,又能兼顾家务,我的生活不用愁啦!”吴荣球边干活边开心地说,笑容舒心而爽朗。

脱贫后的曹村村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在工作队和村两委的积极努力下,村里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修建生产道路,安装便民路灯等,为民实事一项一项地实施,发展困难一个一个地解决。随着一个又一个小目标的完成,脱贫工作让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实惠。去年村里又利用获得区级“文明村”的契机,积极谋划发展乡村旅游,“我们已经明确了三条发展路径,预计到2022年村级集体经济将达到32万元。”汪伟剑和村两委干部正在谋划着更大的发展。

新闻推荐

一条城郊道路的自述

□现代实验学校小记者站王珺宜我是一条路,生活在城市和乡村的结合部。我是一条很小很卑微的路,但是我有一双雪亮的...

黄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黄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