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畔犹闻读书声 贾庆斌
告别教书生涯十余年了,仍魂牵梦绕着三十余年艰苦卓绝的教坛岁月。我曾在岔河联中教语文十六个年头,形象思维时常定格在那所极其简陋的中学校园里,及至常在梦中流连着。学校原是七十年代初生产大队搬迁的砖瓦窑厂,撇下的厂舍成了校舍。时代变迁,联中不复存在已二十余年矣!
写作之余或劳作归来,喜欢独对夕阳而坐,惯看山峦叠印,霞云燃烧。如烟往事中,脑海总会映现一组空镜头——
巍巍黄山南麓,悠悠漷河北畔。一片贫瘠的黄土坡上,赤裸裸横着几排高低错落的旧青砖瓦房,背面矗立着两座旧土窑。房屋间的每一出院子里,稀疏、倔强地生长着一株株洋槐和榆树,那树或高或低,或曲或直,宛若园艺家着意栽培的观赏树。办公室门前还有一棵苦楝,枝桠间挂着一口钢铃。那铃是从磨面机上卸下来的,一口十几斤重的废钢磨。校园校门、校墙全无,西面是不规则的半亩操场,东面邻着村庄,与校园隔着一条溪流。溪流这边是村民汲水吃的一口老井,井的南面是农户们经营的一片菜园……
上世纪八十年代,神州大地到处飞扬着《祝酒歌》《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的嘹亮。校舍依然简陋,但教师们刻苦教学、学生勤奋读书的风气前所未有。
一套充满魅力的新颖人教版正规中学语文教科书,闪亮走进校园圣洁的课堂。师生们格外珍惜,悉心品读,爱不释手。初中三年六册语文课本,却囊括了古今中外名家的文学经典作品,为学生开启了一扇扇风景亮丽的窗口:诗经、论语、左传、史记、古文观止,唐诗宋词、唐宋八大家、四大名著,现当代著名作家的散文、小说、诗歌……因我酷爱文学的缘故,也因信奉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经验之谈,凡经典课文,无论讲读还是阅读课文,我都要求学生熟读成诵。
一年四季,清晨是学生读书的大好时光。清晨早读,是我们语文老师为学生倡导和建立的课前语文学风。每天,不待起床铃声召唤,同学们便迎着熹微晨光,三三两两走进校园。教室里,操场上,绿树下,土窑旁,溪流边,到处可见同学们读书的倩影。琅琅书声烘托着冉冉露出笑脸的晨阳,如清新嘹亮的校园晨曲渐奏渐响,惊飞了树上的小鸟,唤醒了沉寂的村庄,陶醉了整个校园。朗朗读书之音,乘着清爽的晨风,在家乡的黄山和漷水间荡漾……
晨读,是语文老师每天必上的语文课程。春天的早晨,绿树闪耀着露珠,花儿吐露着芬芳。教室里,同学们朗声齐诵:“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整个校园就沉浸在春天高亢的优美旋律中。
夏季昼长夜短,山里的孩子们绝不睡懒觉,天一亮就往学校里赶。他们十分珍惜在校时光,他们觉得,不好好读书就对不住家长。无论天气多么炎热,也无论刮风下雨,晨读课总无迟到的。趁早晨凉快,全神贯注地读书,不待老师监督。六月天,大雨不期而至。室外,风雨潇潇,北面山野唰唰作响,南面河畔杨柳依稀,烟雨迷濛。这时的校园书声雨声交织,动听如悠扬激越的抒情曲。
暑假结束,秋季开学,学生领到新年级的语文课本,欣喜之余,用厚厚的牛皮纸包了封皮,爱惜如命。秋风飒飒,天高气爽,学校背面的山坡上,片片野生树叶儿渐渐由黄变红,望之,如片片霞云,十分壮观,不禁使学生联想起杨朔的散文《香山红叶》。
杨朔是深受同学们喜爱的一位散文作家。《荔枝蜜》《泰山极顶》《茶花赋》……人人爱读,且张口能诵。晨读课上,同学们读书若渴,就像勤奋的蜜蜂扑在花蕊上,专心致志吮吸蜜液。那琅琅读书声,恰似万千蜜蜂嗡嗡嘤嘤,美妙,动听,让我陶醉,感觉读书是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
冬季来临,天寒地冻。学校穷,没有任何保暖条件,是师生们最受罪的时候。山里的孩子特别能吃苦,早晨徒步去学校,加上一个早操,浑身发热,半个小时的晨读,特别专心,特别舒畅。下雪了,教室外瑞雪飘舞。冷雨温雪,加上屋子里人多,也就感觉不到特别寒冷。粗茶淡饭,也没有漂亮的保暖衣裳。不干活,能够坐在教室里安心读书,他们已经很知足。
早晨读书,他们特别倾情,特别用心,恨不得每一篇课文都储进大脑,将来终身受用。他们把读书视为学生时代的天职,在他们看来,山村农家子女,只有好好读书,才能有出息,也才能走出父亲母亲一辈子不曾走出去的黄土地。
那琅琅书声,是他们唱出的一支支最甜最美的理想之歌。十几年过去,那简陋的中学校园,就真的走出了一波波大中专生;那琅琅书声里,就真的造就出了几位工程师、作家、教授和一大批教师、医生、公务员,他们是八十年代崛起的新一辈。
在那个新时期文学蓬勃复苏的年代里,我和岔河联中毕业回乡的文学爱好者们,发起成立了“小溪文学社”。后来,又和我的语文教友们,在学校里组建起“摇篮文学社”。每年春夏之交,我们总要“两社”联合,在岔河联中举办诗文朗诵大会。
恰逢谷雨时节,槐花盛开,树树洁白如雪,满园芬芳馥郁,蜂飞蝶舞。小溪文学社中,有做农村放映员的文友,拉起放映器械就赶往校园朗诵会场。挂起横幅会标,架起设备,发电机一响,放起音乐,气氛热烈,场面隆重。
在那个年代里,我们的朗诵会是高规格的了。诗歌、散文、小说、话剧,独诵、合诵、分角色朗诵,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多彩。灿烂阳光照耀,槐花芳香四溢,诗文诵读之声一浪高过一浪: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范仲淹《岳阳楼记》的班集体合诵,犹如长江之水,浩浩汤汤,一泻千里。而文章最后一段,就像那滚滚长江归于东海,浩淼而平静。作者那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字字句句拨动着每一位师生的心弦:“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就在这琅琅书声中,屈原、李白、杜甫、辛弃疾、李清照、罗贯中、曹雪芹、鲁迅、毛泽东、瞿秋白、艾青、冰心、朱自清、老舍、赵树理……就悄然走进少男少女们的心灵深处。伟大祖国的经典文化,就款款流进了他们的血脉,融入了他们的灵魂,也点燃了我心中的文学薪火。
艰苦的教书环境,平凡的三尺讲台,却使我真切地感受了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每日里,每堂课,不是在苦于传授语文知识,而是在享受语文教学。那琅琅书声啊,曾经融化了我的多少忧愁与烦恼。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远去了,我的青春。远去了,我的岔河联中。然而,那所简陋的中学校园,连同我的那段青春岁月,却非常清晰地拷贝在了我的记忆里。
校园往事历历,琅琅书声在我耳畔犹然响彻……心飞扬摄影
新闻推荐
屯溪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屯溪区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及无害化处理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示
一、公众索取信息的方式“屯溪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屯溪区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及无害化处理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征...
黄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黄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