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农业打造绿色产业

黄山日报 2019-10-01 09:04 大字

乡村振兴谱写新篇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徐霞客两游黄山,发此感叹。黄山集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于一身,被冠之以“天下第一山”的美誉。而今,纷至沓来的游客,在畅游黄山美景的同时,还可以信步迈入黄山北门的黄山现代农业示范区。在这里,游人可以尽情领略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地道的农家乐旅游、分享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感受现代农业的独特魅力。

黄山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总面积10万亩,其中核心区面积3万亩,建设范围涉及耿城、三口、仙源3镇9村。2009年启动建设以来,投资9.6亿元,初步形成了“十园、九村、三平台、一站、一网”的建设格局。2015年,示范区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几年来,该区立足山区特色,着力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有效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不断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设施建设夯实基础。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对示范区规划范围内山、水、田、林、路、村进行综合治理,先后组织实施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高标准农田等各类涉农资金项目,新建高标准农田2万多亩、道路51公里、排灌沟渠56公里、拦河坝28座、机耕桥40座,有力巩固了示范区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特色产业提质增效。认真落实“五个一”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推进山区精致休闲农业建设,提速重点项目建设,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先后建成了150亩茶花园、180亩竹博园、200亩名木园、300亩小香薯基地、400亩瓜蒌园、400亩茶博园、500亩玫瑰园等特色产业基地。同时,因地制宜提升传统农业,实施了6000亩超级稻和高产油菜项目,大大提高了产量和效益。

科技创新驱动助力。先后与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浙江林业大学、环保部南京环科所等各类产、学、研机构开展合作,推广应用太平猴魁种质资源保护、再生稻品种对比试验示范、稻田养鱼技术示范等30余项新技术,建成黄山市首个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2016年正式挂牌成立人社部“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与安徽农业大学共建的6000平米皖南综合试验站综合楼、1150平方米连栋温室大棚及500亩高标准试验示范基地建成投入使用。先后组织开办专题讲座9场次、技术座谈16场次、现场指导20场次,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和基层农户2000余人。

农村综改激发活力。黄山区以示范区为核心成功列入国家级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项目区,先后投入资金1200多万元,实施了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和管理平台建设、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项目,为“三农”工作提供农业信息大数据综合服务,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和效能。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风险保障机制,完成土地流转面积1230亩,确保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利益不受损失。

综合效益逐步显现。示范区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全力做好乡村旅游等三产融合发展,发展生态观光、农事体验、休闲度假等农旅产业和项目,先后建成采摘园4个,建成农事体验园7个,乡村休闲旅游景点5个。引进了总投资10亿元的北京顺鑫集团农业综合发展等优质项目。目前,示范区年接待游客近30万人次,经济效益初步显现。

特色产业遍地生金

经过弯弯绕绕的盘山公路,一路丛林密布,雨后的山林,云雾成为最美的腰带,在云雾中穿梭至尽头便来到樵山村。下了车,雨后的空气,似乎手拧一把都是水。

生态好是樵山村的一大特色,这座高山村,盛产香榧和太平猴魁。9月刚好是香榧即将成熟的时节,棵棵挺拔的香榧树上开始挂上绿色的香榧果,挂着晶莹的水珠,分外诱人。交通不便是这个村的发展瓶颈,村里人守着金饭锅一度在外讨饭。为了打通发展瓶颈,2008年,在区委区政府和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樵山村民传承革命先辈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苦干实干硬化了18.2公里的通村公路,从此打开了樵山通往外界的山门。路通了,激活了产业的发展,村民们种植香榧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樵山香榧知名度越来越高。加上太平猴魁,樵山村人迎来了幸福生活。

发展精致农业,让土地遍地生金,黄山区一直在用心探索。以“五个一”,即一片叶、一尾鱼、一竿竹、一枚果、一朵花为代表的特色产业结构日渐明晰。实行太平猴魁原产地保护,太平猴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农产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2个、省级品牌25个。全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3家、实现产值7亿元,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74个、家庭农场189个,农业生产总值达到16.48亿元,其中特色产业总产值达到60%。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呈现新变化,农业多功能性开创新局面。先后被评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开展特色产业提质计划,大力发展“五个一”特色产业,推动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转型升级,加大以特色农业为核心的现代农业园区、科技园区建设,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努力打造具有山区特色的现代农业精品。目前,黄山区已打造成为“中国名茶之都”。结合休闲旅游业的发展,积极打造“环黄山花卉种植带”和“环太平湖花卉种植带”。

围绕“五个一”农业主导产业,全面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进绿色、特色食品加工产业集聚,着眼于打通农产品流通“最初一公里”。推进“互联网+”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培育发展农村新兴业态;推进“旅游+农业”,塑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推进乡村旅游、民宿旅游合理布局,为美丽乡村建设“增值赋能”;推进“旅游+工业”,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旅游+文化”,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知青文化、移民文化、黄帝文化、传统民俗等文化资源,使文化资源得到更大的开发和有效的利用;推进“旅游+康养”,以生态环境和自然山水为依托,发展养老旅游业;推进“旅游+体育”,加快太平湖运动休闲小镇建设步伐,依托太平湖铁人三项赛、宝马摩托车骑行大会等活动,开发一系列运动休闲产品和品牌体育赛事。

茶业致富一方百姓

这里远离闹市,山深水远。2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坐落在一个偏僻的高山上。但近些年以来,这个山村因茶叶而闻名区内外,村民的富裕程度在全市、全省都首屈一指,目前人均年收入超过20万元。这就是黄山区新明乡猴坑村猴村村民组。

应该说,这里的村民占有得天独厚的地利优势,这里的小气候、土壤等都非常适合生产极品太平猴魁茶。但过去许多年,村民们并没有因此富裕起来。这些年的巨大发展变化,得益于黄山区因地制宜,“走生态品牌之路,建中国极品名茶之乡”为目标,强力实施茶业富民工程,在抓黄山毛峰的同时,出重拳发展太平猴魁,以太平猴魁的大发展推动全区茶产业的大跨越。不仅猴村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区茶农的腰包都一天天地鼓起来。

2019年全区茶叶产量1307吨、产值48379万元,茶园亩均效益6719元、茶区农民来自茶叶的人均纯收入达8063元,双居全省首位。

黄山区生态环境好,茶叶资源丰富,是黄山毛峰的主产地和太平猴魁茶的唯一产地。近些年来,黄山区充分发挥名茶资源优势,把茶业富民工程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不断加大引导扶持力度。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扶持茶产业发展。为加强品牌建设,提高黄山区茶叶知名度,区里每年都组织茶业企业参加各种名优茶展销会,近五年参加大型名优茶推介展销活动有30多次。对重点茶叶产业化龙头企业,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在政策支持和市场引导下,茶农发展茶业积极性日益高涨。近几年来,累计改造低产茶园4500亩,建设高效生态茶园1.7万亩,新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4.16万亩,无性系良种比率达54.4%。全区有机茶认证6700亩、绿色食品茶认证1.04万亩,全区实现无公害产品认证生产。

有名茶无品牌、产业化滞后是黄山区过去茶叶生产经营的最薄弱环节。近些年,黄山区大力推进产业化生产和品牌建设。目前全区共有乡镇、村茶叶协会和茶业经济组织24家,本土茶叶经营实体400多家,其中全区规模以上茶叶加工、销售企业10余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猴坑公司、六百里公司入选中国茶业百强企业;中国驰名商标2个,省级著名商标23个,省级名牌农产品2个。2018年太平猴魁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项目通过验收,获批成立,成为安徽省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2019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活动中,“太平猴魁”品牌价值被评估为29亿元。

近年来,黄山区着力扩大茶叶市场,推进茶产品深加工。太平茶叶市场茶叶年交易量达1500吨、交易额超9亿元,成为皖南最大的茶产品与旅游品市场之一,形成了以城区市场为龙头、乡镇市场为补充的集散、销售网络。同时,积极推进茶产业龙头企业入园,在经济开发区辟出工业用地300多亩,规划建设了茶产业园,目前园区已集聚茶企10家。尤其是引进世界500强企业联合利华绿茶生产线落户黄山区,一期加工茶叶700吨,二期加工5000吨,产值将达5亿元。

新闻推荐

黄山市工匠博物馆(匠心堂)开工仪式举行黄林沐宣布项目启动

本报讯9月29日上午,黄山市工匠博物馆(匠心堂)开工仪式在屯举行。市委副书记黄林沐出席仪式并宣布项目启动,市政协副主席...

黄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黄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