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纳西族:一家四代8个人 用了198年保护传承白沙细乐
“可爱的中国”系列短视频云南篇
今天出场的是纳西族。
举世闻名的丽江生活着人们非常熟悉的纳西族,那古雅纯朴的纳西族“披星戴月”服饰,体现出纳西族妇女的勤劳能干,贤德善良。纳西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绝大部分纳西族人居住在丽江市。
(丽江的美,永远在那里)
很多游客也曾在丽江古城听过纳西古乐,那经过岁月洗礼的天籁之音令人迷醉。
可是你知道“白沙细乐”吗?
白沙细乐同丽江洞经音乐,是纳西古乐之“双璧”,原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也由衷的赞叹白沙细乐是“音乐的活化石”。
和凛毅就是纳西族白沙细乐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丽江古乐”是纳西族多元文化相融汇的艺术结晶。“丽江古乐”由“白沙细乐”和丽江洞经音乐、皇经音乐组成(皇经音乐今已失传)。
“白沙细乐”又名“崩时细哩”,是纳西先民创制的一部器乐、声乐及舞蹈相结合的古典音乐套曲,流传于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也是我国屈指可数的几部大型古典管弦乐之一。
除历史悠久之外,白沙细乐的珍贵之处在于它是丝竹合奏,分章节,其旋律与“和声”的独特是全国所仅见的。
2011年,白沙细乐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在丽江范围内能演奏白沙细乐的传人已越来越少,丽江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为弘扬白沙细乐做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工作,成立了行业协会和传习馆,专门将黄山镇长水村作为其保护点,并命名和凛毅为传承人。
“我在“白沙细乐”中睡去,也在“白沙细乐”中醒来。”和凛毅对白沙细乐有着深挚的爱。1967年出生的和凛毅,12岁时在父亲和茂根(白沙细乐传承人和锡典的关门弟子)的指点、教导下,开始拿起了竖笛,学习白沙细乐口传乐谱和笛子演奏,逐步掌握了全套白沙细乐曲调的演唱演奏。
和凛毅的贤内助和英红受他的影响,在30岁左右时也开始学习琵琶,为了买这把琵琶,家里卖了10多头猪崽……克服了重重困难,如今和英红已经可以娴熟地跟他一起在乐队演奏。
最让和凛毅欣慰的是,27岁的儿子和福成如今在他的教导下,也在用心学习乐器演奏,全家人每天都能在乐队一起演出,“我的宝贝孙女以后也会让她学习白沙细乐。一家四代,8口人,加起来用了198年的时间,一起来做白沙细乐的保护传承这件事。”和凛毅说。
二十多年前,和凛毅开始组建白沙细乐民间乐队,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白沙细乐,和凛毅带着乐队在丽江古城玉河广场、观音峡景区等地坚持了多年的公益演出,很多游客对这独特的纳西族音乐十分喜爱。他也会带着白沙细乐走进学校,让孩子们认识和了解纳西族自己的民族文化。
他还多次参加各类音乐节,2012年参加了匈牙利第23届国际电影艺术节,还去了斯洛伐克、白俄罗斯、德国、俄罗斯等欧洲五国演出。
40多年的用心学习和钻研,如今的和凛毅有着较高的演奏技艺和鲜明的表演风格。每天下午,他和乐队会在村里的白沙细乐演艺中心接待一批批来自全国、世界各地的游客,他即兴而风趣的主持,不时还说上几句英语,常常令游客欢笑不已,而拿起笛子或二胡等乐器的和凛毅,心无旁鹜,沉浸、陶醉在表演中……
2018年,和凛毅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纳西族白沙细乐的代表性传承人。
“我的父亲,我父亲的师傅,他们的传承并不是做得不好,他们一辈子只有一个名分,那就是民间艺人。但是我就不一样了,从县级到市级,再到省级、国家级传承人,这一层又一层的转变,这至高的荣誉,是我们国家给的。”和凛毅说。
和凛毅对白沙细乐的价值有着清晰的认识,他说:“漂亮的山水,美丽的山水,世界到处都有,(白沙细乐)这个文化只有丽江,只有纳西族才有,这是我们的文化自信,我们一定要让外面的人了解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文化,去传承、保护、传播,守住我们这份精神家园。”
(原标题《云南纳西族:一家四代8个人,用198年的时间做这件事…》)
新闻推荐
本报讯(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陶伟)9月10日,黄山风景区公安局发布通告称,为做好国庆期间该景区道路交通安保工作,黄山风景区公安...
黄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黄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