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推进职工疗休养,擦亮“工”字品牌
工人疗休养院如何在坚持公益性服务性的前提下“活下去”,而且能“活得精彩”,这是摆在不少地方工会及工人疗休养院面前的严峻课题。
据《工人日报》8月13日报道,仅靠吃“计划饭”、一度陷入生存困境的安徽省黄山工人疗养院,近年来通过参与招投标、做精服务、“借船出海”等改革举措成功自救,擦亮了“工”字招牌,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工人疗休养院旨在为职工群体提供疗养、休养、保健、康复等疗休养服务,是工会直接服务职工群众的重要阵地。多年来,工人疗休养院在维护劳动者疗休养权益、促进职工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生产力发展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不少工人疗休养院由于服务方式落后、服务产品单一、服务设施陈旧,在产品、人才、技术上存在明显短板和不足,难以适应现实需要,经营上难以为继甚至停业歇业,有的整体出租、承包、委托经营等,导致公益性、服务性的弱化或丧失。
为改变这种状况,各级工会对工人疗休养院进行改革调整,近年来更是大力清理整改,下大力气收回出租、承包、委托经营的工人疗休养院,重新规划、整合资源,回归公益、聚焦主业。工人疗休养院如何在坚持公益性服务性的前提下“活下去”,而且能“活得精彩”,这是摆在不少地方工会及工人疗休养院面前的严峻课题。
黄山工人疗养院的实践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答案,即把市场化运作机制同公益服务导向有机统一起来。它突破了工人疗休养院单纯依靠上级拨款、吃“计划饭”维持生存的旧有模式,主动适应职工和社会需求,创新产品和服务,努力接轨市场,通过积极参加招投标和创新营销方式、管理方式等市场化手段,扭转了亏损局面,不仅拓展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而且扩大了公益性服务规模,提升了服务职工的能力,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类似的探索在陕西、河北、广西、山东等地的工会和工人疗休养院也取得了各自的成功经验。从这些改革实践中,我们可以获得诸多启示。
其一,当前,很多工人疗休养院形成了以劳模疗休养基地、职工医疗康复定点机构、职工健康管理中心为代表的“三大品牌”。有的工人疗休养院根据自身实际,发挥独特优势,拓展重点业务领域,形成品牌特色,如有的偏重于职工健康管理,有的突出医疗保健和康复等,都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其二,普遍注重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和市场营销能力。一些疗休养院运用企业化的用人机制和市场化的管理模式,聘请职业经理人负责疗养院的具体运营管理,使得服务的专业化、精细化水平明显提升。
其三,做优做强主业,离不开上级工会及政府部门的支持。发展得比较好的工人疗休养院大多得到上级工会的支持,福建等地工会还积极争取到相关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这些都为疗休养院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条件。
其四,健全人才保障机制。一方面,工会自身下功夫培养优秀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深化人事、劳动、薪酬制度改革,实现从身份管理到岗位管理的转变。另一方面,各工人疗休养院也应主动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
事实上,许多工人疗休养院由于建立时间较早,大多位于旅游区的黄金地段,加上牌子老,可谓占据天时、地利等优势。
当前,党和政府对职工健康权益越来越重视,职工保健意识日益增强,职工疗休养事业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如何在坚持公益性、服务性本色的同时抢抓机遇,不断创新服务形式、丰富服务手段、完善服务内容,提供更高水平的优质服务,各级工会和工人疗休养院工作者还须继续努力探索。
新闻推荐
葛旭芳/摄□本报记者胡利龙巍巍黄山之巅,迎客松伸出优雅的臂膀,热情地欢迎八方来客。FORRAY来自英国,她不停地...
黄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黄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