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丰收 每天10万斤海蜇上岸

青岛早报 2019-07-26 06:42 大字

早报7月25日讯 一天要出海两趟,靠岸后,渔民要争分夺秒收拾海蜇,岸上的灶台处热水早已烧开,一锅锅海蜇里子、脑子、爪子即将入锅……7月25日,王哥庄街道黄山社区迎来一年一度的海蜇收获季,现在每天海蜇捕捞量高达10万斤。

25日下午1时许,记者赶到黄山社区的码头时看到,一条条渔船满载而归。渔民张正欣的渔船便是其中的一条,载着满舱的海蜇归来,“俺这是第二趟了,一趟能捞2000多斤海蜇,从最近几天海蜇捕捞情况看,海蜇今年产量相比往年有所增加。 ”谈起今年海蜇捕捞情况,张正欣脸上洋溢着喜悦。

海蜇捕捞需要有捕捞证,“由于这里近海,渔民驾驶小船从码头到捕捞区域,只需要15分钟。”社区党支部书记隋忠芳介绍,社区捕捞海蜇的渔民一天可出海2-3次,多的时候整个社区渔船的海蜇捕捞量每天可以达到10万斤。

“我从事捕捞海蜇有20个年头了,这是一份苦差事,现在干这一行的人越来越少了。 ”渔民林宗晓告诉记者,25日清晨5时他就出海,7时许靠岸,中午时分再次出海,两趟下来捕捞了3000多斤海蜇。尽管很辛苦,但是林宗晓说,每年他靠着捕捞海蜇都能毛收入10多万元。

记者采访时发现,渔民们用来捕捞海蜇的渔网,网口大小都在17-18厘米之间,不会影响其他海洋渔业资源。 “我们严格按照区渔业局有关部门要求,坚持采用网口大的渔网,这样捕捞时,会对海洋中的生物进行筛选,有效避免小型海蜇、鱼等被误捕。我们靠海吃海,虽收获丰富,但也懂得节制,要维护海洋生态平衡。 ”隋忠芳说。

记者了解到,捕捞加工海蜇是黄山社区渔民世代传承的技艺,海蜇里子加工技艺更是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蜇打捞上船后,渔民们直接在船上对海蜇进行分离,分解出海蜇里子、爪子、脑子、头、皮,头和皮上岸后将被浸泡在明矾的池子和盐水桶中,经过处理后被加工成海蜇头、海蜇皮,或直接加工成海蜇丝;海蜇里子、脑子、爪子将被倒入支在码头的锅里,开水焯熟、摊凉后将被冷藏或冷冻。

“海蜇被捕捞上岸后,身上许多东西如果不及时加工处理,一小会儿的时间就会消失得干干净净。”隋忠芳介绍,“就是这短短的时间,成就了我们黄山海蜇与众不同的捕捞、加工和烹调方式,此外,要熟练掌握分解海蜇的技艺也相当有难度,社区的妇女们是在不断尝试以及经验积累中才慢慢学会、适应的,在这过程中,她们可没少挨蜇。 ”(记者 陈勇 通讯员 王秀丽 李翔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西溪南创意小镇北入口停车场扩容项目开工

近日,徽州区西溪南创意小镇北入口停车场扩容项目正式开工建设,预计9月底完工。项目内容主要涉及新建植草砖停车位、沥...

黄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黄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