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眼中的邓小平(一)

广安日报 2019-07-18 02:05 大字

□夏林 曲志红

时间:2004年8月11日,一个溽热散去清风徐来的早晨。

地点:北京景山后街,米粮库胡同深处,一座青砖灰瓦、绿荫满庭的院落。邓小平晚年在这里度过了整整20个春秋。这20年,院门外的百姓生活发生了令世人惊诧的巨变;也是这20年,邓小平全家团聚一堂度过了令家人最为留恋的日子。邓林、邓朴方、邓榕姐弟妹3人,在这里向记者讲述了父亲生活中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老爷子当年经常站在这看莲花,赏金鱼。他喜欢一切美好的事物,特别欣赏和崇尚大自然。‘文化大革命\’前中南海里好多地方都种庄稼蔬菜的时候,我们的家就种满了花花草草。”

树是这座老院子里最引人注目的风景。雪松、藤萝、海棠、樱桃、核桃,还有果实累累的石榴,层层叠叠掩映着轩窗明亮的二层小楼。院子中央小小的莲花池里,夏莲正开得姹紫嫣红。池中太湖石上流水潺潺,半空枝叶间,间或可闻啾啾鸟鸣。邓家姐弟兄妹3人,和记者一起围坐莲花池旁。

邓榕:这池里原来养了不少小金鱼。老爷子每次散步走到这儿,拍拍手,鱼就全游过来了。

我们是1977年7月1日搬进这院子里来,当时只有门前的四棵石榴和两棵大松树。那两棵树的姿态特别像龙,我们家老头儿老太太都属龙,所以,院里人就叫它们“双龙树”,好多影视作品的镜头都是从双龙树开始照起。

所有其它的树,大雪松、白皮松、海棠、核桃、樱桃,全是老爷子搬进来以后,亲手带着我们种的。樱桃到结果的时候,老爷子就来数,一直到果子熟了,摘下来,他给孩子们和工作人员分着吃,一人分一点儿,一边说“爷爷就这么点儿权力”。有时他发现哪颗果子只剩半个了,工作人员告诉他是鸟偷吃了,他也高兴,“鸟吃了也好嘛”。

搬到这儿来后,老爷子一住就是20年,直到辞世前住进医院的最后几天。

邓林:我们1952年时刚来北京,没房子,在北京饭店住了一个月,后来在西直门南草场找到房子住了几个月,然后又搬到地安门后面的吉安所右巷,聂帅的房子旁边。一直住到1957年,后来爸爸每天要到中南海上班,很不方便,就搬进了中南海庆云堂3号院,不用坐车,可以走着上班了。

邓榕:这中间还有一个插曲,我们刚来到北京的时候,安排在东交民巷8号的一个院子。当时罗荣桓调来北京也没房子,他身体不好,爸爸就把房子让给罗荣桓住。

邓林:我们在中南海,一直住到1966年把我们这些子女赶出来,爸爸在那儿又待了两年多,1969年10月到了江西。1973年2月从江西再回北京的时候,先住在花园村,后来家里人口太多,住不下,才搬到宽街。再往后曾经在东交民巷8号住过一阵,以后又住过西山25号楼,几经辗转,最后到了现在的家。

邓榕:我算了一下,在“文化大革命”中间,我们来来回回搬了十几次家。

邓林:刚搬进这里的时候,院里都是部队种的庄稼,没有现在这么多花草。

邓榕:中南海里早年也不能种花种草,都是种庄稼和蔬菜,大白菜,还有玉米。因为花花草草是小资产阶级情调。为什么说我们老人家特别呢,就是人家种庄稼的时候,他就要在家里种花种草。

邓朴方:当时我们在中南海的院里有四个方花池,里面什么花都有。

邓榕:太平花、玉簪花、樱花、海棠、榆叶梅、迎春花、月季、牡丹、芍药……全有,就那么一小院。老人家就是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欣赏和崇尚这种大自然的美。

邓林:老爷子特别喜欢完美的东西,喜欢整洁,喜欢自然、有序的环境。

邓榕:父亲特沉默寡言一人,不多言不多语的,但看见花他就上去闻一闻,特享受的样子。孩子们摘了花以后插在他身上,他也就那么戴着花到处走。

邓朴方:春暖花开,老爷子爱到外面去,到玉泉山或是到中南海里面看花,一定要找一个花开得比较好的地方。

邓林:春天的时候中南海的海棠开了,他专门到中南海去看。有时孩子们把柳条摘下来做一顶柳条帽,给爷爷奶奶戴上,都特高兴,还戴着照相。

邓榕:是花草树木,他都喜欢,不是单喜欢哪一种花,偏爱哪一种树。他吃东西也不挑食,但喜欢换着吃,只是不爱吃那些海鲜。

喝碗稀饭,吃点咸菜,他也觉得特满意。他总说,稀饭是好吃的东西,你们不懂。他最爱喝的粥是绿豆粥。他不是一个认定一样东西就不变的人,我觉得他这人就是喜欢丰富多彩。

“老爷子总是说:等我退休了以后,要享受一个真正平民的生活,上街去买东西,逛逛商店。只不过,他到哪里都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后来就不想再出去‘扰民\’了。”

说到这个话题,邓家姐弟兄妹一口气讲了好几个故事,让人忍俊不禁。

邓榕:老爷子总是说,等我退休了以后,要享受一下一个真正平民的生活,上街去买买东西啊,逛逛商店。有一次到上海他真去逛商店,临要到商店的时候,说我要买点东西,可身上没钱。当时一车人的身上都没带钱,就吴邦国同志带了十块钱,掏出来借给了他。老爷子拿着这十块钱,在上海第一百货商店给孩子们买了铅笔橡皮,回去后才把钱还给了吴邦国同志。

邓林:他就做了那么一回老百姓,周围还围了一大帮子人。回来我们问他:“老爷子你今天逛了商店,看见什么了?”他说:“就看见人了,以后再不去了,扰民。”

邓朴方:他轻易不出去,因为一出去要“布线”啊什么的,他就觉得扰民。他也说,不要布置,不要搞这些,但是有警卫制度,他也没办法。以后年纪大一点,我们动员他到稍微远一点的地方郊游,他不去,说:兴师动众,麻烦得很呢。

邓榕:最多就是去钓鱼台,还有就是中南海。再远的地方,他就不愿意去了。他一贯不愿意扰民,比如去黄山不让封山,到四川看武侯祠,他也不让封闭。中央警卫局的孙勇他们就忠实执行老人家的指示,警卫员都穿着便衣。去了以后,群众发现了就被围起来了,人山人海,结果出不来了。后来好不容易上了车,围的人太多,车子开不动。群众围着车子鼓掌,场面很感人。可是老人家说,你看我们一到哪儿,就是扰民。

邓林:有一年去成都,我们先去杜甫草堂,看到梅花开得特别好,回来就鼓动他也去看看。老爷子同意了,去了以后想不到又是人山人海,只好到最后面一个小院,地上摆了几个盆景。回来问他看见梅花了吗,他说看见了,那个院子里有几盆。其实草堂廊子外头的梅树全都开花了,不过全是人,他看不见。

“老爷子爱散步,走路的时候从不戴计步器,都是自己数数,走路一句话不说,拐弯都是走直角。”

生活秘书作过精确测量,院子里的环形路一共长188米,邓小平每天沿着这条路散步。既是锻炼身体,也是思考问题。散步的习惯他保持了几十年,风雨无阻,从不间断。甚至在政治环境最恶劣的时刻,也是如此。著名的“邓小平小道”,就是他在江西时,在没有路的地方一天天一步步走出来的。

邓林:他的生活太规律,太普通,不觉得哪一天拍出来的东西能出什么彩。他每天早上起来吃饭,吃完饭看文件,看完文件散步,散完步看报,看完报又该吃饭了。然后下午午睡,看录像啊,看书,打桥牌啊,晚上看看电视,觉得跟老百姓一样,太普通了。

邓榕:早年的时候,老爷子散步都是走20多圈,后来年纪比较大了以后,一开始规定18圈,最后15圈,10圈。他都自己数着,走路极其认真,一句话不说,护士跟在后面。我妈妈一开始也跟着他,但是他走得太快了,我妈妈跟不上,连我们这些年轻人也跟不上。他散步不是说慢慢悠悠地散心,而是用自己最快速度健步走,当作一种体育锻炼。当然,他在散步的时候也在思考问题。

散步的路线就是从房门出来,逆时针沿着院子里水泥路的外圈走,绝不走里圈,拐弯的时候也是拐直角,永远是走最外圈。陪他的人走内圈,他就说:偷懒。

邓朴方:在江西的小路也有两条。一条是去工厂上班在田埂上走的路,还有一条是在院子里散步、思考的时候,围着我们住的小楼走。因为他这个人特别严格,每天走固定的路线,走着走着院子里砂石地上他走的地方就白了,把小石头都走开了。

邓榕:我给他买过计步器,他不戴,说我自己数数最准。

他也爱游泳,但从不在游泳池游。他说,心情不一样,我要游就在海里游,大海多辽阔。他游泳非常好,一下海就是两个小时。一直到80年代都是这样,从海边一直游到深处,在拦鲨网那儿来回游两个小时,然后再游回来上岸。深水浮力更大浪更小,水也干净,最舒服了。如果浪特别大的时候,他就拉着游泳圈,让工作人员把他拉到深水去,然后自己在深水游。

邓林:遇见大的波浪,老爷子不喜欢跳浪,而是从水里钻过去。

(据新华社)

黄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黄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