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灵秀鲁班山

兰州日报 2019-03-04 03:06 大字

□令陆胤

有道是“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天下名山各有妙趣,各具魅力,才引得徐霞客游历不辍,乐此不疲,笔底生花,绘出了“群山谱”流传于世。闻名遐迩的武山鲁班山,其妙境天成,峰峦殊异,自与“三山”“五岳”不同,独特神韵,悦目撼心,更是诸山未备;惜千古奇人徐霞客泛舟渭水,却不曾登临,留美文与世人;喜晚清文举陈青选徒步山巅,赋妙文以流传;更有清康熙宁远知县许建勋、民国李克明等名流硕彦赋诗传世。尤其许建勋的“山光吞日月,松气卷风雷。”李克明的“浮游影动寰中物,鸡犬声闻世外家。几处云峰惊鬼斧,万年木屑化灵花”等佳句更是为世人所乐道。这让鲁班山更显得内涵丰富,韵味十足,文质兼具,风韵怡人,奇幻无比。

鲁班山,自古为陇上名山,古宁远胜景之一,有“西部奇峡画廊”之美誉,为省级地质公园。鲁班山核心景区有20多平方公里,东连洞天胜境水帘洞,西接林幽窟隐光明寺,南望渭水萦迴,北眺峰峦苍莽。境内奇峰、幽峡、林壑、流瀑引人入胜,石窟、塑像、石碑、传说,令人遐思,让游人抚今追昔,流连忘返。

鲁班山属第三纪丹霞地貌景观,这里的山千姿百态,惟妙惟肖,以雄、奇、险、秀、幽著称,有的峭壁嶙峋,峰林如聚,若仙人赴宴;有的一峰擎空,凌绝群山,似神笔刺穹;有的亭亭玉立,阿娜秀丽,像神女回眸;有的回环曲折,峰回路转,如狮子回头。更有“鲁班试斧”“仙人送子”“松林晓月”“五虎出山”“东坡夜游”“李白醉酒”“笔锋独秀”“驼群远行”“玉女蒙纱”等25处景观,藏于峰峦之间,千姿百态,鬼斧神工,维妙维肖。虽是妙境天成,然而四时景异。春山明静,翠黛相间,雪融草碧,溪流潺潺,遍山青翠,芬芳弥漫,满目生机,给人充满活力之感,欣欣然而欲翩跹;夏木荫翳,野花争艳,流泉飞瀑,百鸟争鸣,给人阆苑仙境之感。此时,若是来上一段武山小调或者吼上一曲武山山歌,粗犷优美的歌声在山谷中回荡,缠绵美好的情愫在树梢上飘扬,难以忘怀的画面在眼前浮现,无法掩饰的笑意在脸上洋溢,将是奇趣无比,何等快意!若是雨后初霁,青岚袅袅,山色空蒙,如梦如幻,别有一番风韵情趣,疑是仙山落人间了;秋来层林尽染,红枫黄叶,漫山遍野,五彩滨纷,绚丽多姿,丹青妙手也难调其色、描其彩、摹其形、状其神,恰似一幅明艳的西部风光画卷;冬日白雪皑皑,万籁俱寂,冰悬玉柱,树挂琼花,山蒙素纱,苍茫壮阔,给人清静空灵之感,胸襟豁然开阔。

鲁班山不仅自然景观奇绝,而且人文历史厚重。始建于北魏时期的鲁班山石窟,经历代重修扩建,曾经是武山最大的胜景之一,曾有“南有万花寺、北有鲁班山”之说。万花寺在渭河之南的滩歌古镇,为始建于隋唐的大规模寺院;鲁班山位于渭河之北,而且距县城较近,不仅香客游人络绎不绝,而且骚客文人题咏甚多。鲁班山石窟在清乾隆、道光年间重建后,有大小殿宇三十余座,包括祖师殿、斗母宫、三官殿、伽蓝殿、菩萨祠、药王祠等。西岑为玉皇阁,其下白衣地藏诸殿宇偎抱峰腰。鹿苑秀楼,古殿参差,历历在目,这里的西岑顶,又名四方景。置身岑顶,四野寥廓,近山低环,远岭莽莽,有“一览众山小”之势。北崖一字并排八个石窟,西洞曾有佛,高枕甜眠,俗称“睡佛”。

忆往昔,鲁班山殿堂壮丽,甍宇齐整,飞阁流丹,翠然若飞;洞窟次第,香烟袅绕,梵音不绝,盛极一时。然岁月多峥嵘,沧海变桑田,惜日的辉煌胜迹,在自然和人为的影响下几经兴废,只有经过时间沉淀的历史信息在残窟遗像的背影里传递。鲁班山现存石窟八个,塑像四尊,古塔一座,古碑一通,山门、碑亭各一座。这些遗迹在落寞的岁月里沐风伴月静守,在春雷的激荡中复苏期望默守,在孤独地坚守中面对游览者的感慨、叹息和追忆,甚或充满激情的心绪与热望,抑或在流转的光阴里,用无声的语言诉说昔日的辉煌、前世的荒唐和今生的凄凉。

八号窟中的古塔(宋至五代)虽遭损坏,但风骨犹存,比起正壁的佛菩萨塑像要幸运千万倍。塑像已杳然无踪,只有残破的坛基、影影的背光和头光,仍然以炫丽的蓝色和赭红显示着当初的神采,而且可以推断出正壁一佛二菩萨的布局。红蓝相间的水波纹佛背光呈圆形,佛菩萨的三个头光中心均呈圆形法轮样,法轮上部是红蓝相间的放射状纹饰,象征佛法的威力无量。佛的头光和背光中间是跃动的红色火焰纹,火苗上窜之感很强。古塔塔尖被毁,塔身现存十二层。塔座由三层组成,整体呈方形,中部内收为四棱柱形,上下均为叠涩式的两层结构。塔体上棱檐翘角、残缺雕像、遗存佛龛都显示出它的精巧玲珑和韵致,可是小龛中的佛菩萨像大都残损不堪,令人叹惋。也许,古塔就是石窟的一只眼睛,它见证了石窟前世的繁华,看到了它今生的冷清,也就看惯了沧桑巨变,参破了虚空无常,只把向善向美的精魂承传。二三号窟中遗存的塑像,只留残损的石胎,昔日精美的彩塑已化为一堆废土,只有山门外的那座亭子矗立山头,显得格为耀眼,雄健的身姿在树丛中静静地凌空而立,一眼望去,给人一种明快的暖暖的意象,这是在外围唯一能看到的人文景观,也是游览鲁班山石窟的必经之处。亭子下立着从三号窟中移出的清嘉庆二年(1797年)立的重修鲁班山池洞仙龛碑,碑文记载了鲁班山石窟在清代时的盛况以及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遭受火灾后,五十九年(1794年)重修的史实。

碑亭所处山嘴下那棵有合抱之粗的青岗树矗立了多少年?不知道。只知道它是上鲁班山石窟的一个路口标志,是山麓最粗壮的一棵树,而且,树的老态与鲁班山石窟很相配。青岗树北面临河而建的鲁班村,本来与山门正对着,仰首可见碑亭,低头可触沟中那块最大的白石,这是穿沟上石窟的又一个标志,也是一段必经之路。如今,鲁班村在易地扶贫搬迁中已搬到石窟南面的半下村,那是沟畔新建的新农村。鲁班村如今看不到鲁班山的真容和石窟的有关标志了,但是村里人的心中都有一座神奇美丽的鲁班山,都有一个造福人间的鲁班爷,都有一处永不消逝的鲁班山石窟。因为,那里曾是他们精神的家园,有祖先勤劳创造的辉煌,有守望美好生活的精魂,有依然在延续的信念。

新闻推荐

黄山文峰学校上好开学第一课

□吴灵峰本报讯新学期来临,黄山文峰学校小学部各班积极筹划,为孩子们送上多彩又走心的“开学第一课”。活动中...

黄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黄山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