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发展的“黄山区路径”

黄山日报 2018-12-19 07:54 大字

2018黄山国际山地马拉松赛 40年前的黄山区城,是一个典型的小山城,城区建设用地不到110公顷,城区人口不到1万人,只有3条很短的街道,两三层大楼的建筑也非常少。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黄山区的城市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如今的黄山区城,建成区面积达到9.51平方公里,形成了老城区、新城区、经济开发区三大板块连结的格局。道路宽畅,花红树绿的绿化带随着道路不断延伸,一个个精品小区座落其中,一个个公园广场精致优美,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功能日益完善……一个新的旅游城市正在快速崛起。

虽然已经进入隆冬时节,但黄山区城乡各地仍然呈现一派诗意盎然的景象,美丽多彩的乡村、靓丽而富现代化气息的城镇,无不展现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新气象。

宜居宜游新城崛起黄山北麓

40年前的黄山区是一个典型的小山城,城区建设用地不到110公顷,城区人口不到1万人,只有3条很短的街道,两三层大楼的建筑也非常少。改革开放以来,黄山区建成区面积达到9.51平方公里,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功能日益完善,一个新的旅游城市正在快速崛起。

近年来,黄山区围绕建设现代旅游城市的目标,认真落实城市规划,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生态质量,改善人居环境,按照“完善老城区、建设新城区、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的发展思路,统筹抓好土地利用、城乡建设、住房保障、公共服务等各项措施,全面推进城市建设。2013年以来,城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05亿元,新增供水管道83公里、排水渠道2.77公里、污水管网23.8公里、燃气管网29公里,建成污水、垃圾处理厂,完成城市外环等17条城市主干路网的建设和改造,城市道路总里程达到67.65公里,“一环五纵五横”道路骨架网基本形成。按照“城市即景区”的理念,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整治,全面改造群众反响强烈的“水不畅、路不平、灯不亮、无绿化”等问题,实施小街、小巷、小区“三小”改造和城市老旧小区改造项目45个,惠及居民7000多人,建成各类公园绿地、广场7个,人均公园绿地达17.2㎡,绿化覆盖率达42.48%。

美丽富裕乡村遍布太平湖畔

石瓦路、老宅子、木头画、竹篱笆、小野花……走进黄山区新丰乡河磅中心村,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田园诗意美丽画卷舒展在眼前。河磅中心村原本是穷乡僻壤,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当地干部群众积极开动脑筋,谋划村庄振兴之路。如今,村内的河塘沟渠修复了,流经村中的丰溪河水更清澈了,新的停车场、健身广场建起来了,百年板栗林被开发成了游客体验采摘园,本土工匠还发挥创意,用石板路、竹篱笆、木头画、瓦罐等形式,一一还原遥远记忆中村庄的味道,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

黄山区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全力抓好全区的美丽乡村整治、建设工作。截至2018年11月,全区已完成13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59个中心村(其中省级中心村48个)、441个自然村的整治建设任务,连续四年荣获“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区”称号,并被列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整县推进试点区县,“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项目”成为全国第二批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项目之一。庄里、猴坑被列入“全国美丽乡村示范点”,猴坑、山岔入选“中国名村”300强,猴坑村获“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称号。

在美丽乡村整治建设过程中,黄山区围绕“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改变农村千百年来落后的生产习惯和落后的生活习惯”的目标,坚持“农村的风貌、城市的功能、地域的文化”的理念,按照“彻底治脏、全面治乱、重点治差”的要求,一体化推进农村垃圾、污水、改厕专项整治“三大革命”,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优化全域旅游发展条件。五年来全区共拆除余房1800间、围墙20000余米,清理乱堆乱放、乱搭乱建2000多处,新增户外垃圾桶3200多个、实施卫生改厕25000余个,因地制宜建设了“五林四园”1200余亩,保住“乡土味”,彰显田园风貌。

抓好“五个一”建设新家园

每年的春天,甘棠镇兴村是彩色的,是属于玫瑰的季节,一千亩大马士革玫瑰盛情绽放,红黄白等不同颜色的玫瑰竞相怒放。2011年开始,甘棠镇引进黄山玫瑰谷香料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种植大马士革玫瑰。满园春色关不住,绚丽玫瑰引客来。美丽的景色不仅让本地人陶醉,也让外地游客流连忘返。伴随游客而来的消费需求,带动当地群众开始旅游业的探索,办起了农家乐,卖起了自家土特产,兴村老百姓的生活与浪漫的玫瑰一同绽放!

近年来,黄山区结合区情实际,依托资源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一片叶、一杆竹、一尾鱼、一枚果、一朵花“五个一”农业特色产业,推动全区农业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标准化、生态化。全区6.8万亩茶园全部通过无公害认证,年产名优茶1400吨;有可养水面11.9万亩,其中太平湖可养水面10.8万亩,是安徽省重点淡水鱼生产基地、国家健康养殖示范场;竹林32万亩,年产笋竹产品1000吨;香榧近万亩,年产香榧干果10万斤;玫瑰花基地3000余亩,甘棠镇兴村建成玫瑰产业园。与此同时,加快壮大发展主体,新增、动态调整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家,总数达25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产值超亿元企业2家,2家企业跻身中国茶企百强。全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39个,家庭农场124家。全区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个、“中华老字号”2个、省级著名商标15个。太平猴魁茶、黄山竹笋获农业部“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太平猴魁茶文化系统荣获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奖称号。太平猴魁荣膺“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百强榜第18名。

改革开放40年,黄山区传统产业实现稳定增长,主导产业如茶叶等实现突破性增长,优势产业(蚕茧、水产)实现持续增长,特色产业(药材、食用菌、特种养殖等)实现快速增长。农村经济总收入1978年1786万元,2017年增加到145.14亿元,增长812.6倍。

治好一条河美了一座城

近日,天气晴好,黄山区浦溪河(城区段)综合治理项目实施现场,一派繁忙景象。远处挖掘机、推土机来来往往,近处一排排宣传展板上,未来的集观光度假与服务、文化展示与创意、生活消费与娱乐、生态休闲与养生于一体的浦溪河滨河产业带跃然在目。浦溪河(城区段)综合治理项目是市重点项目,总投资7.9亿元。建设内容包括河道治理工程、生态修复工程、绿化景观和旅游文化设施建设,打造城市型休闲度假产业集聚区,项目进展迅速。

治好一条河,美了一座城。以浦溪河综合治理工程为纽带,黄山区大力推进环城区组团发展,以浦溪河串起老城区、政务新区、工业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四个板块,推动泛北大门组团一体化发展。加快耿城北大综合开发和省级现代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带动仙源、耿城同城集聚化发展,不断增强城镇产业支撑和人口吸纳能力,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区转移集中,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

浦溪河综合治理工程是黄山区实施“三大组团”发展的一个方面。近年来,黄山区实施环黄山、环城区、环太平湖三大组团发展。围绕黄山旅游服务功能定位,拧紧山上山下这股绳,立足“四门洞开”,切实提升旅游服务能级。围绕环太平湖,做足“旅游+体育”、“旅游+文化”、“旅游+农业”,以太平湖为核心的环太平湖旅游发出新动能。三大组团发展,着力构建统筹城乡、互联并进的协同发展体系,坚持全域发展思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建设,打造城有特色、镇有风貌、村有颜值的美丽中国先行区。

新闻推荐

汇演助创城

12月14日下午,徽州区文峰社区积极组织社区夕阳红文艺队、岩寺镇中心学校开展了以“创全国文明城,做礼仪徽州人——创建...

黄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黄山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