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萍:为京剧痴迷
1963年出生的丁萍是屯溪区人,半路出家学唱京剧,凭借着满腔热爱和执着,渐渐地唱出了自己的一方天地。
□ 记者 汪嫒 文/摄
半路出家
“我从小就很喜欢京剧,但是直到2002年才开始真正接触、学唱京剧,算是起步很晚的。”台下,换下戏服的丁萍一头短卷发清爽利落。
从小就爱听京剧,一曲曲经典唱段常常让少年时的她听得入迷。上学后正赶上“八个样板戏”的特殊年代,听到和看到的几乎都是李铁梅、小常宝、柯湘等艺术形象。耳濡目染,她很快就学会了许多“样板戏”,可这样的喜欢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显得那么苍白。
直到2001年,一次路过中心城区的一家瓷砖店,一帮戏迷在唱《红灯记》,有票友发现她在店外看得特别认真,就鼓励她唱两句。“没想到开口唱了几句,就有人说‘你的嗓音甜美高亢,比较适合唱京剧’,后来才知道这人就是黄山市京剧团专业琴师方书礼老师。正是方老师的鼓励,我才从那刻开始与京剧结下了不解之缘,到现在还是特别感谢方老师。”丁萍说到。
勤学苦练
从那以后,丁萍对京剧越来越爱,每天不听上几遍就觉得少了点什么,每天不唱上两嗓也觉得像有什么事没完成,有时候为了练好一段曲目,她就反反复复听,直到将每一个音节和每一个韵律烂熟于心才罢休。在女儿胡荻兰的印象里,母亲对京剧的热爱近乎痴狂:“打扫卫生也唱,买菜做饭也唱,开车也唱,有时唱得轻声细语,有时唱得铿锵有力,反正只要有条件就唱。练戏的这几年,光唱片机就用坏了4台,随身听也听坏了好几个,影碟买了数十张。”
京剧讲究念唱做打,专业的京剧演员从几岁就开始系统学习,一字一味。学唱京剧的道路上,丁萍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便是发音。“本身普通话就是一个头疼的问题,为了练好发音,我用了最笨的方法,一个字、一个字的练、纠正。比如‘头’字,我按照方书礼老师教的方法,在家足足练了三天,最后舌头都木了。”凭着不懈努力,丁萍终于过了念白关。
第二个难题便是练身段。“因为我妈从小没有接触过这种艺术类尤其是舞蹈的学习,没有功底,但是京剧的手眼身法步很重要,所以我妈一开始上台动作都是很僵硬的。为了提升自己身段表演,我们特别邀请了专业的戏曲老师——吴艳芳女士、余美康女士及孙小飞先生指点,几乎每天都泡在票房里,回到家了还要练。我妈膝盖关节那也不是很好,练疼了她总是忍着不告诉我们,希望坚持再多练一下,表演得更好一点。”看着母亲如此用功,胡荻兰既感佩又心疼。
执着追求
除了在演唱上下功夫,丁萍还花费了数万元置办了唱戏的行头,服装、道具一应俱全。
2012年夏,京剧张派名家张学浩及董翠娜一行来到黄山,丁萍演唱了《女起解》。在京剧名师高人的指点下,她的演唱大有长进。为提高演唱水平,丁萍经常自费去北京各大剧院观看京剧名家演唱会,并收到了在北京举办的张派名家名段演唱会的观摩邀请。之后,丁萍的演唱越发地道精准,尤其她的拿手曲目《望江亭》《状元媒》《蝶恋花》《乱云飞》等唱段,得到了多位业内专业人士的肯定,并先后多次参加安徽电视台《相约花戏楼》栏目,全国网络春晚戏曲专场及市区级各类文艺演出活动。渐渐地,她在票友圈中唱出了名气。
让丁萍高兴的是,随着近年来对传统文化事业的重视,京剧艺术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在新时代重焕生机,也为他们这些京剧爱好者们提供了更多更大的舞台。“现在相关部门每年都组织高规格票友演唱会,所以,我们大家伙也特别重视,每次都精心编排,力求尽善尽美。”丁萍现在是黄山戏剧家协会理事、屯溪戏剧曲艺家协会秘书长、黄山新安京剧社副会长,这些协会是她成长的摇篮,她十分感恩,虽然团队中不少人是业余选手,但他们希望用更高的水准,把家门口的大戏唱好,让京剧的魅力在昱城绽放。
11月10日,由黄山市戏剧家协会主办、屯溪戏剧曲艺家协会承办的丁萍女士京剧演唱会举行,特邀张派传人张学浩先生、董翠娜女士光临指导,现场,张学浩夫妇主动收其为徒。行过三叩九拜隆重的拜师礼,丁萍成为全国第一个、目前为止也是唯一一个以京剧票友的身份成为张派传人门下的弟子。
如今,京剧已经深入丁萍的骨髓和血液,成为了她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这几年,父母亲的相继去世给她带来很大的伤痛,但是京剧让她热情面对每一天。丁萍说,她只是千千万万京剧票友中的一员,他们对京剧艺术的痴迷程度无法用语言来表述,更无法用金钱来衡量,但任何事情,只要喜爱,只要执着,好梦都会成真。
新闻推荐
□记者吴玉莲11月12日,微雨的午后,记者见到满面通红赶来的蒋文林。得知记者采访他多年来献血的故事,他竟有些紧张和...
黄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黄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