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家校微信群”的那些事儿
□ 记者 李晓洁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学校家长之间微信群的新闻屡见报端,如“家长没改作业被老师群里点名批评”“学生家长群里辱骂老师”……“家校微信群”本是家校良性互动的一个好工具,为何会生出如此多的弊端?
家长:科技进步了,我们压力大了
最近网上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这年头,加过家校沟通微信群,才知道什么叫一入‘校门’深似海,从此‘清静’是路人!”你眼中的“家校微信群”是怎样的?记者采访了几位家长,听听他们的看法。
“我对‘家校微信群’感受最深的是‘客套群’‘马屁群’。”市民汪珺的儿子今年三年级,她指着手机里的家长群对记者说,“你看,‘谢谢老师,老师辛苦了’这种话一刷就是一大排,还有这一条,‘老师您辛苦了,我们家长只需要教育一个孩子,李老师一个人却要教育这么多孩子,实在是辛苦’。这不就是拍马屁吗?”汪珺说,家校群本就是一个沟通群,但是大量客套、拍马屁的话语,让她很无语。
“最让我讨厌的是有些家长会在群里发一些和学校、孩子完全无关的东西,比如说各种投票、拼团购物、广告等等,但有不少家长会响应,一刷就是几十条,不看怕有用的信息会遗漏,一看又是这种无用的信息,只会觉得浪费时间。”市民张欣说。
采访中,虽然大部分家长都表示自己在群里遇过不同的烦心事,但感触最深的还是压力变大了。记者了解到,“家校微信群”目前最大的一个作用,是老师会将每天的作业发至群里。市民朱敏说:“虽然这样是方便了,但是孩子就不愿意记作业了,反正他们知道父母手机上有,但我们家长压力就大了,每天还得帮孩子一一核对作业的完成情况。”市民张超说:“有了群以后,老师如果布置试卷类的作业,会直接把电子档发到群里,让家长自行打印,这也给我们增加了一些‘工作量’啊。”
老师:沟通加深了,我们更加累了
“最大的感触是沟通更加便利了,可以及时和家长反馈孩子的情况。但是也带来了弊端,就是家长会更加频繁且事无巨细地和老师交流,每天忙着应付这些家长,都要花上不少时间。”屯溪区某实验小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告诉记者,她的班上有位学生成绩下降后,她和孩子的家长做过反映,但随之而来的是这位家长一连好几天的盘问,如“今天上课表现怎么样”“昨天的作业错的多吗”等等,让她很头疼。中心城区长干小学老师胡洁向记者介绍说,家长群里,老师除了发布作业和一些学校通知,不会有任何私人话题。这一说法记者也在不少老师那里得到验证,但事实上,大部分老师都收到过除了孩子学习外的私人话题。有位老师告诉记者,她今年29岁未婚,有几位家长知道后竟然在群里给她发信息要给她介绍对象,她表示,希望家长和老师能明确彼此之间的关系,否则“群”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
记者发现,微信群让很多老师苦恼的还有业余时间的丧失。实验小学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告诉记者:“微信群的出现让我们没有了明显的休息时间,有时候晚上11点还收到孩子家长的信息,问询孩子的情况,自己的休息时间被影响了,心情确实不好。”另一胡姓老师说:“休息时间收到家长信息,不回显得不礼貌,但是一回就没完没了。我认为现在很多微信群让家长和老师沟通的内容、时间越来越不明晰。”
专家:建立群规范,双方增信任
8月29日,北京青年报发表《别让家长群成为家长的负担》,数据统计,该篇报道一出,“攀比群”“马屁群”“变异了”等关键词备受网友关注,网民对“家长群”的友好度偏低占49.32%。10月15日,人民日报的微信公众号转发了一篇新华社的报道,《西宁一区教育局明令防止家校网络平台成“拍马屁群”》,引发网络热议。据报道,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教育局为规范各学校等网络交流平台的管理,出台了有关管理规定,要求在平台发布信息要遵循“五要”“五不要”。
“家校微信群的便利之处显而易见,它体现了老师和父母在孩子教育上达成了共识,认为彼此双方应当共同参与合作,这是值得肯定的。”黄山市疾控中心二级心理咨询师胡向青说,“现阶段下,只要尽力建立良好的群规范,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些问题。另外,家长和老师也要摈弃偏见,彼此加强信任、信心,这才是最重要的。”
新闻推荐
10月12日,黄山市纪委监委通报了黄山区乌石镇地里溪村原主任汤永华充当“保护伞”问题。2017年12月至2018年1月,周海生...
黄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黄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