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贴张年画过大年

大江晚报 2018-02-08 01:51 大字

时近除夕,不禁回忆起昔日贴年画的情景来,内心荡漾着一缕缕温暖。

四十多年前,农村的生活比较贫困,可到了春节,乡亲们还是喜气洋洋,上街置办一些年货,并购买几张年画回家张贴。那时年画很少,乡亲们买的主要是现代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红色娘子军》《海港》等革命样板戏电影剧照年画。这些年画反映的故事,大家在电影中都看过,并不新鲜,但仍把它买回家。过年了,把它贴在墙上,家里就显得焕然一新。当然,不管是哪一家,还要选一幅毛主席的标准像贴在堂屋中间的墙上,那是对领袖的一种尊敬,也是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

刚改革开放时,禁锢被打破,过去所谓“封资修”的文化产品逐渐问世,令人耳目一新。譬如禁演的影片开始放映,因此一些印刷厂就把电影剧照印刷出来投放市场。像《三打白骨精》《刘三姐》《白蛇传》以及后来的《少林寺》《红楼梦》等影片和根据《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榜》等古典小说、戏剧、神话传说印制的年画,进入了千家万户。这些琳琅满目、图文并茂的年画,贴在家中,美化了堂间,营造了节日氛围,给大家带来了审美的享受。所以,那时的春节,我总喜欢串门,到人家欣赏各种题材的年画。然而,我更喜爱山水风光画,每年春节前,要在街摊上买几张风景秀美的年画。像《苏州园林》《北京颐和园》《黄山风光》《西湖揽胜》《桂林山水》《海南秀色》等祖国旖旎胜景的年画,我家里都张贴过。我常常观看这些画上的美景神游,怡然自得。

八九十年代,人们的审美观已多元化了。过年时,除了年纪大一点的人还购买戏曲故事类的年画外,随着电影放映的次数越来越多,年青的一代人不再将目光局限在电影故事剧情的年画上,而是把众多明星作为崇拜的偶像,把他(她)们个人的剧照买回来,在春节前贴在家中,朝夕瞻望,领略其俊美的风采,而这些偶像尤以女星为多。记得当年贴得最多的是张瑜、陈冲、郑绪岚、龚雪、潘虹、斯琴高娃、王馥荔等明星佳丽剧照,颇有清雅、端庄之气,美不胜收。在那资讯尚不发达的年月,这些明星年画成了大家审美的一个载体。也有人家贴徽州古村落的年画,不过年代要稍晚些。这些有着青砖黛瓦、马头墙、亭台楼阁、天井、拱桥等景致的年画,洋溢着古朴的气息,也是十分耐看。一九八一年春节,我弄了一张嫦娥奔月的年画贴在房间,同学见了都啧啧称赞。

家乡人现在过年已很少贴年画了,有的只是购买一套有梅兰竹菊或盆景的月份挂历而已,大多数人家悬挂的是厂家赠送的宣传企业的挂历,乏善可陈,没有年画的韵味。八年前,我曾在一户人家看到了一份毛泽东与其诗词书法融为一体的挂历,很精美。在主人看来,这大抵算是年画了吧。近些年来,随着电子日历、电脑、智能手机等产品的普及,人们已不需要挂历了。

作家冯骥才说过,一个时代像一只只历史的大鸟,大鸟飞去,只有那些美丽的羽毛散落四处。是的,年画是年时应景的装饰,也是消费品,不会久藏。现在,贴年画的岁月已然像一只历史大鸟的羽毛,无声散落。过去那种兴高采烈贴年画的热闹场景,已离我们渐行渐远了。

□何先金

新闻推荐

难忘“黄山鸿雁”

□江伟民难忘“黄山鸿雁”,难忘李胜师傅。我当年奉命采访李胜师傅的时候,他已经在黄山风景区邮政局的高山投递员岗位上奋斗13年了,人们把他誉作“踏遍黄山不为游”的“黄山鸿雁”,黄山风景区管委会也...

黄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黄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