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屯溪电影院见证时代变迁

黄山晨刊 2017-11-01 14:53 大字

老的屯溪人民电影院 屯溪人民影都□记者舒俊

近年来,黄山市文化娱乐产业蓬勃发展,电影院则见证了时代变迁,记录着文化的繁荣和进步。

A

市民回忆老影院的红火

68岁的舒广寿是屯溪区燃料公司退休职工,家中收藏有一本地名录,书中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后屯溪陆续建成的人民电影院、山城电影院、黎阳影剧院等资料。

说起这些老影院,舒广寿至今记忆犹新。“人民电影院建于1950年,边上有人民体育场,当时电影放映的次数也蛮多。我们上小学时,学校组织包场,看得相当过瘾,放的影片有《神笔马良》、《马兰花》。60多年过去了,人民电影院后来改名人民影都,位置一直没变,就在现在的五福街社区旁边,新安桥下小公园北面。”他告诉记者,影院建造时,由于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钢材还比较紧张,内部都是用松木连接,没有钢筋,全是木头座椅,工艺相当考究,可容纳900人左右。“当时屯溪就这么一个电影院,滨江路上还有个剧院。我记得票价很便宜,1毛5至2毛左右。那时候单位工会也没什么文艺活动,五一、国庆经常发票看电影。直到1982年以后才改换成收折椅,顶上都是吊扇,不像现在的电影院洋气、大气,还有空调。现在电影院去的很少,女儿带我们去过,冷气太足吃不消。”舒广寿坦言还是比较怀念以前那个时候。

B

新兴娱乐方式冲击电影

庄立军是屯溪人民影都的经理,1985年分配到当时的人民电影院,曾担任宣传员和经理助理等职。对这个老影院,他有着很深的感情。

采访中,他带着记者来到屯溪人民电影院原址,指着一楼现为屯溪区图书馆临时借阅点的房子说:“我后面这栋房子就是原来的屯溪人民电影院,现在的屯溪人民影都。最早的时候人民电影院是一个踏坡式的,双层楼梯上去,上面是一个高台,1950年建造,1952年营业。电影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是红火的文化娱乐项目,不管是工矿企业还是机关单位、学校,每个月都要看一场电影,也是文化宣传。1992年的时候,因为地基不太稳,对它进行了改造,做了四层的门厅,里面的设施全面升级,原来是木质板凳、老式音响、水泥地面,改造升级后增添了空调、隔音墙隔音板、沙发座椅,引进了声光效的电影放映设备。”

随着时代变迁,电影院面临着卡拉OK等新兴娱乐方式的冲击,屯溪人民电影院最终消失在历史的大潮中。“电影只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原来的文化是单一性的,除了电影,无非唱歌、打篮球。现在随着生活的丰富,国家建设的发展,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大,文化多样式就体现出来,冲击了电影,看电影的人就分流。电影设施落后,加上文化体制改革,一些经济效益不好的影院慢慢淘汰了,原来屯溪有5家,最后就剩2家:荷花池电影院(即现在的徽州大剧院)和人民影都。2003年底,人民影都电影这块就正式停掉了。”庄立军说。

C

影院迎来“第二春”

这几年随着城市发展,城市容积扩大,加上城市品牌提升,文化项目产业投入,影院已不仅仅是单一放电影,加入许多功能,形成了以电影为龙头,带动其他文化产业一起发展的态势。加之电影制作水平的提升,观影环境的改善,影院又迎来“第二春”。

2013年11月,拥有5个放映厅、可同时容纳1000人观影的黄山光美金逸影城落户中心城区黎阳水街。今年,金逸影城又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更为先进的IMAX厅,为市民带来更好的观影体验。该影城负责人左翔雨介绍:“我们整个观影人数是在往上增长,2015年、2016年接近30万人次,今年到目前为止观影人次有25万,预计全年能突破35万,票房能突破1000万元。”2016年8月,星美影院落户天盈财富广场,目前观影人数和票房也呈上升态势。

这五年,黄山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共有17家影院加入城市院线,为广大市民提供了多元的观影平台。如今,看电影再度成为人们休闲的方式之一。

新闻推荐

用行动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 黄山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本报讯10月27日,黄山区召开区委常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一中全会精神,研究部署全区十九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工作。会上,大家一致认为,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

黄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黄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