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从周王会看民间文化传承

黄山日报 2017-10-16 14:53 大字
□汪晶

周王会是流传在黄山区焦村镇郭村等地的祭祀周文王、周武王的民俗活动。每年农历九月二十四日由一百多人组成仪仗队,仪仗队头戴面具由竹材料编织的一对龙、一对狮子、一对大象、一对大佛手、一对大红球、一对将扇等宫殿摆饰,二十四只銮驾与两人抬的大锣两面,锣鼓两副开道,还有四只大香炉,几十面红、黄、紫色长旗和三角形的绿旗簇拥,分别在石壁下(郭村管辖)、岩寺、郭村游行,所到之处鞭炮炸响,锣鼓齐鸣。二十七日停放在观音阁,并在周王菩萨前面放供桌,桌上摆着上百碗供品,搭台日夜唱戏,因此也带动四乡八村前来看戏,从而带动信息交流、商品流通、文化交流。

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周王会每年都会巡演一次,村里年长的老人带领着村子里的青壮年、孩童组成表演队伍,周边附近的乡村镇的村民都前来观看祈福,场面非常热闹和壮观。如今,周王会除了村里几位年老的非遗传承人。已经少有人知。其实,不仅仅是周王会这个民俗,现在农村许多民间文化正在逐渐消失,急待保护和传承。

笔者从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原因分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民间文化的需要不断增长,由于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基和精神资源。因此传承和保护民间艺术文化时机已经成熟,但还存在问题:

1.各级各部门对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措施尚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形成完整的民间文化保护法制体系,满足不了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需要。2.各级政府和部门对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认识、重视不够。由于对民间艺术文化面临的危机缺乏认识,投入不足,民间艺术文化的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3.没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如周王会的挖掘整理,在与现代文化结合上,达到什么程度和境界,以什么样的形式与民寓乐等,心中无底。4.民间艺术文化人才的缺乏,老的人才逐渐减少,新的没跟上,没有建立培养体系。

二、对策建议

(一)提高对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与保护的认识

当前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丰富,需要文化来平衡精神生活,民间文化以一种特殊的关怀,给人以心灵的滋润和慰藉。

1.对民间文化进行保护是传承中华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民间文化源于劳动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它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吸引力和感召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和源流。2.对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是充分发挥文化资源,是衡量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二)加强民间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的途径

传统民间遗产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众凝聚力以及民族认同感的重要体现形式,而民间文化传承人则是创造、传播和弘扬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

一要建立运转协调的工作制度。在发挥文化部门主导作用的同时,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鼓励和吸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建立运转协调的工作机制,使民间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弘扬。二要加大经费投入。如果没有经费的支持,民间文化传承就得不到保障。政府应建立相应的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积极吸纳社会资金,还可包装项目,通过招商引资来筹集资金。三要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搞好民间文化艺术活动,是传承与保护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大力营造关心关注民间文化艺术的社会氛围。将传统的民间艺术和现代艺术有机结合,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民间艺术。四要加强人才和队伍建设。加强民间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是传承与保护必需的要求,文化部门要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等不同渠道,大力培养民间文化艺术人才,对现有的老艺人要关心爱护,激发他们传播民间文化的热情,使民间文化不至于出现断层。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制定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这为我们传承民间文化艺术指明了方向。周王会这一传统民俗项目的传承,将为我们增添一道特有的文化景观。

新闻推荐

徽州区红十字志愿者服务队用行动诠释志愿服务精神

□余朝晖洪秀飞日前,经省志愿服务专家委员会评选,徽州区红十字志愿者服务队获评2017年9月份安徽省“月评十佳”志愿服务优秀组织典型。徽州区红十字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于2015年4月,是一支充满激情、爱...

黄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黄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