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抗战气节 挺起民族脊梁 王秀英:我的父亲是“八百壮士”一员
近日,电影《八佰》上映,引起国人共鸣,四行仓库一战重振了当时淞沪会战受挫下中国军民的抗战士气。电影中,“八百壮士”英雄而悲壮的奋战场面让不少观影人泪流不止。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为了守住国土,壮士们经受住了生死的考验,热血、惨烈、震撼、悲恸……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一部电影把我们重新拉回到那个我们不忍直视但又必须刻骨牢记的伤痛岁月。
这一纵敢于马革裹尸的“八百壮士”中,一位抱定了捐躯赴国难的勇士王文川有幸存活了下来。他是淮南寿县人,是“八佰”中的机枪手。不幸的是,老人于2009年在北京病逝。和网上的纷争评论不同,老人生前对这一战的回忆远比世人想象的更加惨烈。9月6日,记者联系到王文川女儿王秀英,她介绍:我的父亲可能觉着这一仗撤退得有些憋屈,他大半辈子都没有透露过四行仓库抗战半个字,直到去世前两年,他才向家人和社会公布了这段经历。
寿县人王文川是淞沪会战重机枪手
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中国军队在此与日军展开了长达3个月的淞沪会战。四行仓库保卫战就发生在这期间,第88师第262旅524团中校团副谢晋元,带领官兵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中国军队的顽强抗击粉碎了侵华日军三个月亡中国的图谋。
据了解,当时谢晋元为了恐吓日军,对外宣称88师有800多人守在四行仓库内,因此后来称他们为“八百壮士”,但是实际上守军只有452名战士,其中防守一线的重机枪手名叫王文川,籍贯安徽寿县。记者了解这一消息后辗转联系到了王文川的女儿王秀英,遗憾得知王文川老人已于2009年去世,不过,王文川老人临终前对这一战的重要回忆已被抢救性保存了下来。
王文川出生于1918年5月。1933年,为减轻贫困家庭的负担,他加入到了张治中部第88师262旅524团1营4连,驻守江苏无锡。
经过四年德系军事训练,身形壮实的王文川被培养成为一名优秀的“马克沁”重机枪射击手,他所在的第88师也被整训为精锐的德械装备师。那个时候,王文川和所有官兵只有一个念头:“侵华日军是中国的第一敌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只有消灭它打败它,别无任何幻想可言!”
淞沪会战爆发前,王文川随88师由无锡秘密紧急调往上海。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打响后,王文川随部队在上海各处与侵华日军展开了惨烈的交战。
“四行”苦战我父亲的战友当场牺牲
1937年10月26日,王文川接到谢晋元的紧急命令,要求524团剩余人员紧急后撤到苏州河北岸的仓库据守。夜晚,王文川扛着“马克沁”重机枪散件,随团长谢晋元进入了那座钢筋混凝土的大楼——电影《八佰》中呈现的四行仓库。资料显示,四行仓库位于上海闸北区南部的苏州河北岸,它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六层大厦,占地0.3公顷,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屋宽64米,深54米,高25米,始建于1931年。它是四家银行:金城、中南、大陆、盐业共同出资建设的仓库,故称为“四行”。
夜里,王文川与战友在四行仓库一层选择好隐蔽射击位置,将“马克沁”重机枪组装完毕,进入防守状态。王秀英回忆道,父亲生前跟她说起过,当时德国“马克沁”重机枪扫射时要由3个士兵成为一组共同操作,一个射击手、一个送弹手、一个射击副手。王文川身边的送弹手姓刘,是个不到20岁的小伙子,意气风发。看到日军步兵数量很多,步步逼近,王文川双手紧握机把左右摆动,扫射极其猛烈,小刘为使重机枪供弹顺畅,避免卡壳,便欠起上身将弹链抬高了一些,但就是这短短的几秒钟,小刘因为供弹姿势太高,被日军流弹击中头部,当场牺牲。“我父亲每次说到这件事时,都悲痛不已,年轻的战友就这样牺牲在他身边,他一辈子都忘不了。”在四行仓库的四天四夜是备受煎熬的,极大地考验着将士们的意志和忍耐力。王秀英说,她的视力不是很好,但是当《八佰》这部电影上映时,她不顾身体不适马上购票到电影院进行了观看。
“太悲壮了,无法想象我父亲当时身处的环境。当看到英雄们身绑炸弹从四行仓库上跳下去的时候,我的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我父亲那四天四夜是怎么过来的呀,常人难以想象”王秀英说起这些,泣不成声。
四日后,守卫在四行仓库的官兵们接受命令,撤退到英租界,缴械进入“孤军营”。1941年4月24日,谢晋元被害,王文川与其他战士一起绝食四天,后随着二战形势发展,日军攻入英租界,王文川被日军押至芜湖装卸煤炭。
1942年底,王文川在他人的掩护下侥幸在侵华日军的眼皮下逃脱,他沿途要饭奔向陪都重庆。从芜湖到重庆遥遥千里,王文川一路上破衣遮体,沿街乞讨,走了几个月,终于到达了重庆大坪的陆军散兵收容总部,并向当局报告了自己是四行孤军“八百壮士”之一,随即被确认并提升为少尉军衔,在重庆警备区任职。
1946年王文川被调往北京陆军总医院,任后勤军需官。在陆军总医院任职期间,他结婚成家,先后有了五个子女, 解放后他脱离军界,成为一名普通老百姓。
这段历史差点被我父亲带走
2007年之前,王文川从未向子女说起自己就是当年著名的“八百壮士”之一。“父亲是个严厉的人,很少跟我们说起那一段往事,可能因为太过悲伤。我们每每提起一些,父亲就会忍不住落泪。”王秀英说:“老爷子总是喃喃自语,‘我们是奉命撤退的,其实我们想守,我们已经把四行仓库当成了自己的坟墓,我们是准备以身殉国的,退得憋屈呀’他们进去的那一刻起,就没打算活着出来。”
“母亲去世的时候,我们收拾她的遗物时,发现了父亲穿着军装的照片。”王秀英说,“我就从网上翻阅了大量的资料,还到图书馆去查淞沪会战的详细情况,最后才知道我父亲是当年“八百壮士”中的一员。然后,我父亲才慢慢向我们透露了那段悲壮的战事。”
2007年8月,“八一三”淞沪抗战70周年纪念日之际,王秀英和哥哥一起陪着王文川老人重返上海,祭拜谢晋元和为国捐躯的战友们,并且回到了分别70载的四行仓库。王文川在谢晋元的铜像前失声痛哭,他回忆起谢晋元与他一起抗战以及在“孤军营”里教他吹口琴的点点滴滴,心情久久难以平复。
他说:“谢团长,我来看你了,小刘,你安息吧。”一同前往的人们纷纷落泪。王秀英说:“我们在当年的花名册上看到了父亲的名字,谢晋元的日记中,也提到了我的父亲。我感到很自豪。”
2009年,王文川老人在北京去世,享年91岁。众多与王文川素不相识的民众自发前来为老英雄送行,感激他为这个国家和民族做出的贡献。
王秀英说,以前我经常听母亲提及我年幼时和家人一起回寿县的情形,但印象不是很深刻。王秀英很遗憾地表示:“我连自己的爷爷奶奶的名字都不知道,现在提起来就很难受,我特别想找到在寿县的亲人。”采访过程中,王秀英说道:“电话里,听到你们的口音特别亲切,跟我父亲很像,我的根在淮南,我想找到在淮南的家人,替离乡大半生的父亲再回去看一看。”
(文中部分历史资料参考王文川生前受访回忆)
本报记者 付莉荣苏国义
图一:四行仓库(资料图片)
图二:王文川年轻时照片(王秀英供图)
图三:王文川生前在病中练习站立,他准备到四行仓库站着向逝去的战友敬礼(资料图片)
新闻推荐
星报讯8月17日,记者从淮南市政府新闻办与淮南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召开的发布会上了解到,8月18日,“皖北人游皖北”淮南市旅游...
寿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