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传》

淮河晨刊 2019-12-27 14:07 大字

上期提要:东晋选择定都南京,一个重要因素是曾经有过建都历史。人的思维会有定势,孙吴在这里经营数十年,方方面面的发展,都已经初具规模。可以说这里就是一个现成的首都。

朝廷为此惊恐不安,司马昱亲自写信给桓温,极力劝阻,终使桓温率军还镇,返回荆州。皇上不批准桓温北伐,又不能不北伐,于是便派另一名重臣殷浩率军北伐,却屡战屡败,军需物资更被掠夺殆尽,损失惨重。朝野为此怨恨不已,永和十年正月,桓温上奏朝廷,列举殷浩种种罪状,迫使朝廷将殷浩废为庶人。

从此,朝廷内外大权尽归桓温,朝中已无人再能阻止他。接下来,野心勃勃的桓温为所欲为,越来越任性,接连三次北伐,一伐前秦,二伐姚襄,三伐前燕。前两次胜多负少,二伐姚襄时,

曾经一度还攻入了洛阳,拜谒先帝皇陵,并设置陵使修复皇陵。然而还是没什么用,占领的土地很快又得而复失。

桓温的第三次北伐,声势很大,决心也很大,却仍然是惨败。这次北伐的最终结局,东晋的敌国前秦由弱转强,至此,东晋政权也从此前的习惯性进攻,转为退缩性的防御。到淝水之战前夕,东晋由强转弱,版图再次变小,消灭成汉后获得的梁益二州,也就是汉中和成都,都已经再次失去。前秦迅速崛起,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国家,先后灭掉前燕,前凉,并吞鲜卑拓跋氏的代国,统一了黄河流域,然后就把它的进攻矛头,直指东晋。

对于东晋时期的南京人来说,淝水之战是建都以来一场最为险恶的战争,决定了南京还能不能是京城,存亡在此一战。虽然战场远在今日安徽寿县的东南方,但是这场来势汹汹的大战,意味着南朝若是打败,东晋所维护的半壁江山,将不复存在,首都南京也要因此沦陷。那时候,前秦确实太强大了,秦王苻坚亲率大军八十万,号称百万雄师,以势不可挡之势杀了过来,《晋书·苻坚载记》记录了他的狂言:

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结果却是东晋以少胜多,前秦军大败,刚刚统一起来的北方,又一次陷入四分五裂。从此,与这场大战有关的几个成语,开始流芳千古,它们分别是东山再起,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

唳。淝水之战的意义,完全可以媲美赤壁大战,赤壁大战是东吴立国的根本,也是南京成为东吴首都的必要条件,淝水之战让东晋转危为安,北强南弱的局面不再。双方的军事势力重新归于平衡,北伐和南侵的念头顿时都降低了许多,和平的愿望开始占据上风。

有时候,战争实际进行的时间其实很短暂,然而想打仗和准备打仗,却要花费掉很多很多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过江诸人想回老家的念头,正在逐渐减弱。《世说新语·言语》篇中有个叫卫玠的帅哥,官至太子洗马,人称卫洗马,他刚来南京的时候,形神惨悴,面对浩瀚长江,对身边的人说:

见此芒芒,不觉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亦复谁能遣此!

“芒芒”就是茫茫,东晋刚在南京定都时,离乡背井的过江诸人,大约全是这个德性,多愁善感,聚在新亭对泣,应该是很常见的事情。据说这位卫帅哥还是古代四大美男子之一,年少时乘坐羊车到街市去,看到他的人都以为是个玉人,都要赶过去观看。

后来有句成语,叫“看杀卫玠”,说的就是这个卫洗马到了南京城,京师的人听说他来了,都想一睹芳容,都想看看这个美男子究竟长成什么样子,都冲过来看他,围观的群众人山人海,非常热闹。卫玠可能也是受到了惊吓,不久就生病,一命呜呼,南京的老百姓纷纷传言,说那位玉树临风的卫洗马,是被大家看死的。

没有人会说卫玠是因为思念故乡而死,他死了也就死了,南京人还拿他的死当笑话讲。历史上,因为一而再再而三的亡国,南京难免一些亡国情绪。大家完全可以用这样的历史掌故,来讥笑南京人的没心没肺。然而这个故事,似乎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问题,那就是东晋在南京立国以后,“打回老家去”的念头,很快就越来越淡,越来越是个标语口号。一方面,北伐仍然是最具有号召的幌子,另一方面,在南京的过江诸人,对于返回故乡,所谓“皆有归本之心”,随着时间推移,正在变得可有可无。

桓温北伐,收复了许多失地,上疏给皇帝,说:

丧乱缅邈,五十余载,先旧徂没,后来童幼,班荆辍音,积习成俗,遂望绝于本邦,宴安于所托。眷言悼之,不觉悲叹!

“班荆”是聊天的意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坐在一起侃大山。“眷言”是形容人在回顾,出自《诗·小雅·大东》,“眷言顾之,潸焉出涕”。可怜现在的这些孩儿们,都已经在南京成了南方人,聊天时连家乡话都不会说了,一个个都太安于现状,因此桓温提出了建议:

自永嘉之乱,播流江表者,请一切北徙,以实河南。

这个从哪来回哪去的建议,立刻引起了强烈反对,玄言诗人孙绰上疏抗议,明确说出了不愿意北迁的理由,说北人“播流江表,已经数世”,“植根于江外数十年”,你非要让他们“离坟墓,弃生业”,“舍安乐之国,适习乱之乡,出必安之地,就累卵之危”,显然有点说不过去。

大书法家王羲之也明确表达过不赞成北伐的意向,东晋王朝派殷浩北伐,他便直接给中军将军殷浩写信,发牢骚说:

今军破于外,资竭于内,保淮之志非复所及,莫过还保长江,都督将各复旧镇,自长江以外,羁縻而已。

王羲之认为千里运送粮食,自古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况今转运供继,西输许洛,北人黄河。虽秦政之弊,未至于此”,因此“以区区吴越,经纬天下十分之九,不亡何待”。轻易北伐,“社稷之忧可计日而待”。

说孙绰是玄言诗人,说王羲之是书法家,完全是后人的事情,在当时,他们都应该是敢于直言的政治家。孙绰官拜尚书郎,为文士之冠,那年头,有名望的人物过世,都必须请孙绰为碑文,然后再刻在石头上,由此可见其文誉之隆。王羲之出自著名的琅玡王氏,王导和王敦是他的堂伯父,当过江州刺史,领右将军,因此大家习惯上称他为王右军。

事实上,东晋初年开始,过江诸人对北伐就不够热心,就很务实,那时候,北人在南方立足未稳,的确也无力北伐。不过,不管内心深处究竟如何考虑,至少在表面上,大家还不敢像孙绰

和王羲之那样,公然反对北伐,反对北迁。

孙绰和王羲之的声音,至少说明到了东晋中期,要不要北伐已经可以在南京这个城市里开始讨论。“克复神州”这个美梦还在继续做,必须做,大家似乎已意识到它可能只是个梦,一个不太

现实的梦。梦可以做,也可以说,没必要太当真。当时的南京人,不管你是吴地吴人,还是衣冠南来的北人,心里都明白,偏安虽然难听,没出息,或许还是可以接受的,毕竟和平不打仗,可能更好。

下期看点:南京明城墙的长度据说是世界第一,然而后人恐怕无法想象,早在六朝繁华时期的南京,城墙又是什么模样。大家不会想到,自孙吴定都南京,经历了东晋和刘宋,已经有过三个王朝的古城南京,它的城墙一直都是以竹篱笆围成。

新闻推荐

美丽乡村迎来“高光时刻”

本报记者张雪峰摄影报道冬日里,来到寿县炎刘镇石埠中心村迁建安置小区幸福新村,但见这里一幢幢村居整齐划一,粉墙黛瓦,徽派风...

寿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