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27年如一日照顾瘫痪丈夫,夫妻俩在苦难中相濡以沫 执手相扶 换岁月静好

淮河早报 2019-09-26 08:24 大字

本报记者 胡依群摄影报道

2019年秋分的第二天,天空有高远的蓝色,大片将要成熟的毛豆泛着阳光的颜色。淮南市寿县涧沟镇张郢村,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里。我们在听一对历经苦难的夫妻,讲他们自己的故事。

张克永60岁,韩德秀59岁。

不幸发生在1992年。那年张克永33岁,女儿刚刚上小学一年级。他和妻子韩德秀商量着找人贷款两千元,买了一辆二手的手扶拖拉机,去上海打工。期盼着能够挣点钱,改变贫穷的家境。去的时候,还把年幼的女儿托付给亲戚照看。

到上海刚刚一个多月,那天一个老乡,让张克永去拉钢筋。车子没开多远,遇到一个下坡,一个颠簸,突然车子倒塌了,钢筋趁着惯性冲向车前的张克永,刺向了他的后背。

拖拉机毁了,钱没挣着,人也差点没了。

在上海住了一个多月的院,没钱了,只好转回家,在淮南治疗了一段时间。

张克永回家了,躺在床上一动也不能动,高位截瘫。肢体残疾一级。

韩德秀那年32岁,一个从没有出过远门的农村妇女,突然遭遇天降大祸,完全傻了。她不记得医药费花了多少,只知道都是村里亲戚朋友,你一百他几十的凑的捐的。

家里一间漏雨的草屋,地里四亩耕地,女儿还小,丈夫躺在床上。韩德秀每每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暗暗哭泣。这日子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曾经有过寻死的念头,但一想到女儿,想到丈夫,她走了,谁去照顾他们呢?

每天五点多钟起床,给丈夫翻身洗漱,烧锅喂饭。再去沟里洗刷换下来的脏衣服,然后还要到地里干农活。常常连轱辘转,到深夜。早几年,稻子毛豆都是用镰刀收割。韩德秀常常是带着女儿,走到地头先坐下来,哭一会再起来干活。她不敢在家里哭,怕被丈夫看见。

沉重的架车,一步步拉着,后面跟着女儿小小的身影。韩德秀说,圩子里的人,看她娘俩可怜,没有哪家没帮过她干过活儿。

张克永说,伤残当初,他也是心灰意冷,常常暗自垂泪,对生活失去信念,也曾萌生过自杀的念头,看着妻子昔日俊俏的容颜日渐苍老消瘦,他为不拖累妻子,也曾劝她改嫁,妻子听过后当即扇了他一巴掌。

两年后,有一天亲戚用三张旧自行车焊了一个轮椅,推到屋里来,把张克永抱到车上坐一会,开始半小时,后来一个小时,最后能坐半天了。张克永渐渐有了笑容。如今他坐的是第三辆轮椅。

再有一天,村里小学拆旧屋。一帮亲戚朋友帮韩德秀,把花500元买了的旧砖瓦搬回家,抽空慢慢把旧草屋改建成了砖瓦房。

27年过去了,张克永虽然还是坐在轮椅上,但是日子已经好过多了。

女儿结婚了,女婿在上海开出租车,有了两个小外孙。

屋里虽然没有什么家具,但是非常干净整洁。后院养了几十只鸡,鸡圈旁有一棵树,上面挂满了将红的柿子。

带着我们,看看前院,看看后院。韩德秀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她说,村里的扶贫工作队经常来看她,好多扶贫项目都享受了。只是这几年,年纪大了,身上的病也多了。扶贫队的金书记帮她联系了医院,她担心看病花钱,又担心去住院,家里没有人照顾。

站在门口,夫妻俩向我们挥手。张克永坐在轮椅上,身边是一大片一大片毛豆泛着阳光的颜色。

新闻推荐

扶贫村里爱满满

本报讯(记者李严)教师节、中秋节、世界急救日,纷至沓来。对于偏远乡村来说,这些节日和平日没有什么特别,与城里的过节气氛也相...

寿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寿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