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抗旱为何年年旱? 来自寿县瓦西灌区的调查

安徽日报农村版 2019-08-02 17:37 大字

[摘要]来自寿县瓦西灌区的调查

■ 本报记者程茂枝实习生汪志伟

一床草席、一把铁锹,吃住都在堤坝上。7月26日上午,寿县瓦西干渠安丰段,来自安丰镇甲贝村的赵成忠、赵昌友两位老人正在“看水”。每到春夏时节,瓦西灌区的群众都要经历数周这样的“抗旱”生活。农业用水存在缺口、种植模式发生变化、上下游协调难等因素持续存在并发展,导致这些地方年年抗旱年年旱,而这已经成为淠史杭灌区末梢地区的普遍图景。

农业用水存在“硬缺口”

上游百家堰进流流量18,寿县入口六冲闸流量6.6,安丰镇倒虹吸闸流量3,保义镇金店闸口几近断流……上游敞开用、中游抢着用、下游没得用,这是26日记者沿着瓦西干渠往下游查看见到的景象。水越流越小自是常规,然而背后隐藏的农业用水结构性矛盾令人深思。

“瓦西干渠设计总灌溉面积不足61万亩,其中上游金安区10.8万亩,寿县49.9万亩,这些都是上世纪60年代规划的。现在金安区实际水稻面积26万亩,这样算来瓦西干渠的水只能保障寿县35万亩水稻。而实际上,寿县瓦西灌区的水稻面积已达到90万亩!即使沿湖所有泵站全面开机保障15万亩,灌区内小型水库和塘坝解决旱情20万亩,瓦西灌区内仍有20万亩无法保障。 ”每每说起自己所负责灌区的“家底”,寿县水利局瓦西分局局长叶柱总是显得无能为力。

节水农业推行“有困难”

在保义镇张罗村,村民付全好正在给旱稻除草。 “这一片过去都是旱地,种油菜小麦加黄豆等,由于不挣钱还费事,这些年都改成了水田。 ”沿着付全好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一两百亩的坡岗地都种上了水稻。而这并非个例,叶柱介绍,瓦西灌区多出来的40万亩灌溉面积基本上都是这种旱地改水田的结果。

“旱改水”只是第一步,紧跟着出现的水稻“旱直播”种植方式更是加重了缺水的局面。甲贝村主任夏成江告诉记者,全村今春2万多亩水稻,其中八成左右采用的是直播方式。 “直播稻省工省时,节约成本,但是前期需要‘跑马水’不断,而且这些田没有做田埂,也存不住水。 ”夏成江以刚刚下过的一场大雨为例,“手插的秧田能顶十几天,旱直播的田块只能顶3天。 ”

夏成江说,村里也想搞节水农业,但是难度很大。 “土地流转规模小,茬口等不好协调;调整种植结构也没有好门路。 ”正如他说的那样,安丰镇梧桐村瓜蒌种植户张传耀就遇到了困难,虽然瓜蒌种植属于节水农业,“基本不需要灌溉”,但是由于管理跟不上、市场变动等原因,导致效益不好,“原来我们这有7家500多亩,现在只剩下3家200多亩了。 ”

放水保水还需“更周密”

采访中,多位村民向记者反映,自从寿县划并淮南市后,原来的市内协调变成了市际协调,放水的难度增加了。而无奈之下,叶柱和瓦西分局的一帮人每天夜里轮流到上游金安区渠道“巡查”。 “金安区境内有52个放水口,一些群众私自启闭放水口,令人防不胜防。 ”由于在金安区并没有管理权,叶柱他们也只能采取死看硬守战术,尽量把水“守”下来。叶柱透露,淠史杭灌区已经确定在瓦西干渠选择性安装量测水设施,并且安装监控设备,全方位的监控和把控灌区流量,这些措施或将缓解灌区的用水矛盾。

一些地方在蓄水保水方面也存在一些短板,导致遇到旱情手足无措。记者在张罗村采访时,村书记王永武介绍,该村过去有8个村民组用水极其困难,后下定决心利用水利项目在每个组开挖了两三个当家塘,这次大旱就有了用武之地,“每个当家塘都有存水,确保水稻育穗期有水可用。 ”而另外一些村民组过去用水方便,没有开挖当家塘,现在只能干着急了。

新闻推荐

烦心!老旧露天垃圾池臭味扰民 寿县对近百个露天垃圾池升级改造,目前首批改造的27处已经全部完工

本报讯(记者李钧)小区里有一个露天垃圾池,它的存在虽解决了居民垃圾投放的大事,但在夏天,也给居民的生活带来困扰,原因是垃...

寿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寿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