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只“中华鳖”150万尾鱼苗放流淮河正阳关段 跃然入水,生命在江河里撒欢

淮河早报 2019-07-12 09:24 大字

本报讯(记者 张雪峰摄影报道)7月10日,寿县2019夏季增殖放流活动开展。在寿县水产局及渔政站组织下,6000只中华鳖幼苗及150万尾花白鲢鱼苗放流淮河干流寿县正阳关段。

为达到良好的放流效果,保障放流鱼鳖苗的成活率,放流选择由渡运船载到淮河中央宽阔水域进行。当日放流活动规模较大,1辆装载6000只甲鱼苗及5辆载有150万尾花白鲢鱼苗的车辆参与到活动中。

随着增殖放流活动的多年延续,如今的放流愈显专业和成熟:6000只甲鱼苗经精心包装,分置于近40只箱中,既保障运输,又便于放流;5辆活鱼运输车都带有氧气瓶,保障氧气供应。经船运到放流水域,放流人员将车厢下方闸口打开,鱼苗便随水流落入河中,既保障了鱼苗的成活率,也减轻放流工作强度。

渔政人员介绍,放流的中华鳖及花白鲢都为淮河土著鱼种,经招投标程序,全部来自于位于本县的省级良种场。其中,中华鳖来自于堰口镇甲鱼综合养殖场,其“寿丰牌”商标为安徽省著名商标,是甲鱼养殖协会会长单位。

据了解,寿县水网密布,为水产大县,淮河及瓦埠湖均出产“中华鳖”,其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深受人们喜爱。随着关注度的提高,当地产“中华鳖”数量减少明显,特别在淮河已很少看到,因此,进行增殖放流,增加其种群数量,保持生物多样性是当务之急。同时,本次还在淮河干流放流大量花白鲢,其摄食浮游生物,对净化水质大有裨益。

俗语云:“长淮三面八百里,七十二水通正阳。”在正阳关,淮河就像一条飘摆在绿野中的银练呈现在面前。由西向东,在这拐了一个90度的弯,与淠、颍两河交汇在一起,然后向北,直达寿县古城边。宋代苏轼以此写下了千古名篇《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正阳关多为沙壤地,这里极为适合甲鱼生长,增殖放流地选择于此,亦为重要因素。

渔政人员介绍,从2008年开始,淮南首次对淮河水域开展增殖放流,之后每年持续不断。举行人工增殖放流活动,有针对性增殖淮河传统名优鱼类品种,扩大种群数量,对有效养护淮河渔业资源,维护淮河生物多样性,改善水域生态系统,增加渔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鱼类增殖放流活动分为春季和夏季进行,春季放流鱼苗是头年的鱼苗,由于经历了一定时间的生长期,体格相对较大些。

新闻推荐

一个“真实的三国志” 百多文物东京展示魏蜀吴纷争

距今约1800年的东汉末年,汉王朝衰微,天下分为魏、蜀、吴三国,众多文臣武将轮番登场,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群雄...

寿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寿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