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在治淮兴淮信念指引下,淮河流域气象科技事业不断取得进步 从夹着气象图到只拿手机进会商室

安徽工人日报 2019-07-05 02:12 大字

淮河,历史上曾发生过无数水患。多年来,在治淮兴淮信念指引下,淮河流域气象事业不断取得进步。6月中下旬,记者走近安徽淮河流域气象职工,近距离感受到这种进步。

近日,淮河防汛抗旱总指挥部2019年工作会议在安徽蚌埠召开。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主汛期(6~8月)淮河流域总降水量较常年偏多,局部发生洪涝的可能性较大。

雨情就是水情!气象预报作为淮河流域防汛抗旱的关键一环,尤为重要。

每年淮河汛期一到,气象部门就十分忙碌,遇到重要极端天气时,预报员通宵达旦是常有的事。今年78岁的安徽省气象局退休总工程师刘孝昌还记得,1991年6月14日,千里淮河第一闸的王家坝闸水位已经超过保证水位,分洪还是不分洪的决定迫在眉睫。“如果不分洪,会对下游的人民群众、铁路、煤矿造成极大的危险,但如果当时马上开闸,蓄洪区里面可还有两万人没有转移出来啊!”

安徽阜阳市气象台刘娟回忆说:“当时顶住压力,坚持‘上游暴雨即将结束’的预报结论,为防汛决策部门提供了正确的依据,从而为转移蓄洪区群众争取到了宝贵的10小时撤离时间。”刘孝昌说:“两万人民群众安全撤退了,开闸泄洪,我们这才松了一口气。”

蚌埠市气象局,一份值班流程图被设置成为电脑桌面,天气会商是其中的关键词之一。通过视频会商系统,气象预报人员可以实时汇报、预报天气状况,汇集资料,实时响应。

从2003年开始,气象部门开始进行全国范围的视频会商,安徽省成为第一批推行视频会商的省份之一。以往会商主要是通过打电话,有时候一个上午电话都打不完。安徽省气象台台长王东勇表示,以前的预报员是将自行绘制的气象图夹在胳膊下汇报,2000年之后带着笔记本电脑去汇报,而现在只拿手机就能进会商室汇报天气。

1999年,合肥市安装了全国范围内的第一部国产多普勒天气雷达。随着雷达技术不断发展,由以往3厘米波长的711雷达逐步发展到5厘米的713雷达,到如今10厘米的S波段雷达,探测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现在雷达的探测最大半径可达460km。

如今,实况资料、卫星资料、雷达资料以及自动站资料越来越丰富。“风云卫星不断升级,遇到特殊情况还可以加密观测,可以说我们从看不到资料到看不过来资料。”安徽省气象台台长王东勇说。

淮河流域跨湖北、河南、安徽、山东、江苏五省40个地(市),181个县(市)。2005年,淮河流域气象中心成立,将沿淮省份的气象资料进行汇集,同时加强灾害的联防,进行预报、预警、会商,将气象信息和水文信息进行更紧密地结合,使得气象服务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成效性。

安徽省气象局副局长汪克付介绍,淮河流域气象中心的核心任务是解决气象和水文的融合问题,同时将以往以防汛为主的工作重点,慢慢转变为防汛与抗旱并重,同时增加水资源以及土壤墒情方面的评估,增加风险管理、气候预测与评估,在工作机制上,由原来的各省各自为战变为联合作战,建立工作联系,从技术上强化会商,提高技术水平,增强服务效果,整合人力资源与技术资源。

安徽寿县国家气候观象台也在淮河流域气候科研方面进行着不断探索。2006年,作为我国首批5个国家气候观象台试点站之一,寿县国家气候观象台开启了建设之旅,通过1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其综合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2019年,中国气象局公布的首批24个国家气候观象台中,寿县国家气候观象台排名第二。在保证淮河流域气候观测主要任务的前提下,观象台作为试验平台和国内外高校、研究所开展科学试验,为气象部门和高校培养气象人才。

新闻推荐

连续报道 的哥遭劫持受重伤

150多名同行捐款相助本报讯6月25日凌晨,寿县出租车司机李士彬送客途中遭乘客持刀劫持,反抗中多处受伤,后李士彬被送往淮南一...

寿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寿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