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一块饼 “救驾”宋太祖 千年名点“大救驾”如今别具风味
安徽寿县,一种名为“大救驾”的油酥点心,因其独特的称谓,时常被游客惦念。在寿县古城寿西湖饭店,这道典出赵匡胤的美味,被“改造”出了新境界:自制果酱的加入,让这款源自古时的本土美食,“收复”了更多年轻人的味蕾。
“寿西湖大救驾”别具风味
在美食界,“大救驾”并非专属。在云南腾冲,一种名为炒饵块的当地小吃,也享受着这样的“待遇”;而在安徽寿县,同样的名字却是指另一道美味。每年旅游旺季,古城寿县西大街,“中国徽菜名店”寿西湖饭店更为忙碌。这家专做团膳的餐饮单位,因一道旅游小吃蜚声在外。如今,“八零后”海归总经理沈陶更为珍惜,2016年,由他们申报“寿西湖大救驾”,从北京载誉而归。中国旅游协会授予其“首届中国金牌旅游小吃”称号。
年轻的沈陶,是从爷爷那里与“大救驾”结缘。幼时,眷念美食的她,总爱从祖父的怜惜中,获得这味可口的点心。也正是在耳濡目染与唇齿留香中,沈陶被这个当地标志性的美食给彻底征服。于是,在接过母亲的“接力棒”后,这位“海归”没有拜倒在韩国的各色美食中,而是坚定了要将“大救驾”发扬光大的决心。
“大救驾”之于寿县,就如麻饼之于合肥。同是点心,同样背后深藏典故。更为巧合的是,它们的制作食材,有着不谋而合的“邂逅”。比如,都是由面而成,馅料都聚青红丝、金橘饼、核桃仁等等。只不过麻饼是烤制,而大救驾则为油炸。
“寿西湖大救驾”更是别具风情。 56次原材料精心挑选,28道工序和方法研制,文火熬制,近800次尝试去寻找大救驾最初的味道;15年匠心孵化,只为制作出具有寿县特色的美味小吃。 面、水、油按比例调和,揉成面团后用力挤压和反复捶打。这种力道的变化,决定了外皮的口感。从业18年的李师傅,早已把师傅传授的秘诀,运用于每一次的活面和擀面中。
一碗果酱成就了寿西湖大救驾的美名。精心挑选的10种原材料,经过一个小时的文火熬制而成,而它注定将普通大救驾的滋味,远远甩在身后。普通的花果酱含糖量高达65%,而这碗含糖量只有45%,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花果原有的味道,也正是低糖的元素,让寿西湖大救驾成为更多年轻人的选择。
菜籽油赋予了寿西湖大救驾神圣的“外衣”。采用古法压榨的菜籽油,被加温到120度左右。只有这种菜籽油才能把寿西湖大救驾炸制成最诱人的金黄色。普通的大救驾,酥皮数不到20层,而寿西湖大救驾酥皮数可达28层。
民间美味“救驾”宋太祖
“来到八公山下,不可不吃‘大救驾’。”这是寿县当地民间的一句口头禅。更为寿县人引以为傲的是,正如其名字一样,这道家乡美食真的“救过驾”。时间拨回千年以前,公元956年,后周世宗柴荣征伐南唐,命大将赵匡胤率兵攻打南唐重镇寿春(即今寿县)。寿春守将刘仁赡率兵坚守城池。周旋数月未能攻下城池的赵匡胤亲冒矢石,奋勇攻城,终于完成使命。但其本人因疲劳过度,精神不振,不思饮食。而城中粮食早已消耗殆尽,城内百姓断粮缺草,周军士兵更无供应。有百姓用白面、白糖、香油等精心制作了一种点心,香味扑鼻,外形诱人。不曾想,赵匡胤吃了这糕饼,食欲大振,连声称好。
此后,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宋朝的开国皇帝,与大臣们谈及寿春之战时,感叹说:“亏了寿春好饼!真是救了朕的驾也!”当即安排将这种糕点颁为贡品,赐名“大救驾”。自此以后,“大救驾”的名称和制作方法便流传下来。
实习生 黄雨梵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陶伟文/摄
新闻推荐
寿县众兴镇多措并举做好光伏扶贫,取得了明显成效。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对全镇203户光伏受益户进行动态管理,严格按照分...
寿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