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叔敖与成语“优孟衣冠” 赵 阳

淮南日报 2019-04-19 10:36 大字

孙叔敖(约前630-前593年),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楚国令尹,姓蒍,名敖,字孙叔。他是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写的第一个人物,历来被尊为“循吏第一”。循吏,意即奉法循理的官员。他们“上顺公法,下顺人情”,恪尽职守,清正廉洁,其道德人品、为政业绩卓然出众,为世人所敬仰。司马迁首创《循吏列传》,此后历代史家沿袭《史记》都为循吏立传。南宋后,“循吏”一词逐渐被“清官”取代。由于孙叔敖在历代循吏序列中的特殊影响,因此又被称为“古今第一清官”。他的一生政绩颇多,而以治水兴利最为后人称道。

《史记·循吏列传》载:“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汉王延寿在《孙叔敖庙碑记》中赞其“宣导川谷,陂障源泉,溉灌沃泽,堤防湖浦,以为池沼。钟天地之美,收九泽之利”,说明在他倡导下,春秋时楚国境内兴修水利已很普及,农业生产蒸蒸日上。“孙叔敖治楚三年,而楚国遂霸。”

芍陂,位于寿县城南30公里处,东晋时改名安丰塘。据史书记载,芍陂建于春秋时期(公元前613年—前591年),距今已有2600多年历史。《后汉书·王景传》:“(庐江)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水经·肥水注》:“芍陂周一百二十里许,在寿春县南八十里,言楚相孙叔敖所造。”又注:“陂水径孙叔敖祠下,谓之芍陂读。”史料记载多称芍陂“径百里,灌万顷”,其规模当可想见。东汉、三国时期、唐肃宗、元世祖年代,都曾在这里屯田,“大获其利”。当年,楚庄王不断对邻国用兵,与齐、秦、晋争霸,曾称霸中原。这一灌区的兴建,大大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满足了楚庄王开拓疆土对军粮的需求。在农业发展的条件下,春秋末出现了早期城市寿春,到了战国时期,已经发展成全国四大都会之一,楚考烈王于公元前241年迁都于此,一方面避免强秦的攻击,另一方面是由于这里经过春秋时代和战国初年楚国人民不断的经营,已成为楚国新兴的中心地区。如今的芍陂,是淠史杭灌区一座中型反调节水库,蓄水面积34平方公里,蓄水量1亿立方米,灌溉农田70万亩。

孙叔敖不仅是位水利专家,他的贤名由来已久。传闻他出任令尹期间,“三得相而不喜,三去相而不悲。”虽然身居相位,但生活十分简朴。《孙叔敖庙碑记》中说:“其忧国忘私,乘马三年,不别牝牡。……专国权宠,而不荣华。一旦可得百金,至于没齿而无分铢之蓄。破玉珘,不以宝财遗子孙。”真是生前两袖清风,死后一贫如洗,被《吕氏春秋》、《苟子·非相》记为圣人。孙叔敖去世后,家里连棺木也无钱购置,妻与子过着“披褐负薪”的贫困生活。楚庄王对孙叔敖的去世异常悲痛,日夜思念。后有楚国艺人优孟在庄王寿诞之日,穿戴上孙叔敖的衣冠,模仿孙叔敖的言行举止,进宫拜寿。庄王“以为孙叔敖复生,欲以为相”。优孟把孙叔敖廉洁奉公、其子贫困的故事编成“慷慨歌”,在堂前泣诉开来。庄王得知真相后,十分感动。“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这就是成语“优孟衣冠”的出处。

勤国、利民、廉身,精于治水、有功于国、奉法守职。孙叔敖一心为民造福的高尚品德,确实值得我们敬仰和缅怀。

新闻推荐

盗采河砂 十人获刑

本报讯(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陶伟/文余红霞/图)在寿县涧沟镇的淮河河道有组织盗采河砂,成立“采砂协会”控制砂石资源,向非法采...

寿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寿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