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公山上“洗山雨” 楚仁君

淮南日报 2019-04-15 10:36 大字

雨作为一种自然降水现象,被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赋予了太多的情感色彩,借雨抒情、借雨言志是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向。尤其在民间,久旱无雨时,人们都要举行庄重神圣的祈雨仪式,对于以农耕社会为主的古代社会来说,是一个由来已久、根深蒂固的习俗。到了近代,一些已进入现代社会的民族中,祈雨活动仍然存在,所以绝不能把祈雨活动简单地看作巫术和迷信,而是一种习俗和文化。

天降甘露洗山青。当一种自然现象与一项民俗不期而遇时,异乎寻常的联想和自然物态的意向便浑然一体,借物抒情成为人们表露心迹、祈福求安的一种直白朴素表达方式。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自然的雨和天然的山有了割舍不断的情缘,被人们赋予了某种特殊含义,“洗山雨”成为当地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位于寿州古城城北的八公山,南临淝水,北濒淮河,一脉四十余座山峰,方圆二百余平方公里。山虽不高峻,但峰峦起伏,谷幽林茂,景色优美,风光秀丽,李白、韩愈、白居易、刘禹锡、王安石等历代诗人都写下大量吟咏的诗篇。天下奇书《淮南子》、古代著名战役淝水之战、中国豆腐发祥地等众多历史人物、事件和特产,成就了八公山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山中的地位,蜚声海内外。

八公山群山中,有一座四顶山,山上建有帝母宫,主殿为“碧霞祠”,又称“泰山奶奶庙”,是专祀大圣大慈、至教至仁的天仙圣母碧霞元君。相传,元君前身为玉女,是东岳大帝的女儿,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是其诞辰日和换袍日。八公山自汉唐时期建庙以来,每年三月十五这一天,当地和邻近地方的善男信女们都云集于此,帝母宫内人流滚滚,香雾腾腾,众多虔诚的香客来此敬香、祈祷,使这一古老的宫观更加焕发了昔日的灵光。有些奇妙的是,来到庙里求子求嗣者特别多。但凡想生男生女者,纷纷前来烧香求子,且时常灵验。一传十,十传百,帝母宫内香火十分旺盛,被誉为“淮上第一庙观”。

与山上帝母宫内驾肩接迹、沸沸扬扬的繁盛场景相呼应,往往山雨也会不失时机地来“凑热闹”。在农历三月十五日前后某一时间段,一场期盼已久的山雨会如期而至,把包括四顶山在内的八公山群山浇了个透。初时偶有山雨出现,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时间一长,人们渐渐发现山雨的规律,几乎每年的这一时段都会降下一场雨来。于是,富于想像的人便把山雨与广灵慈惠、恭顺溥济的圣母碧霞元君联系起来,认为圣母神灵显圣,感动天庭降下甘霖,在八公山上普施福瑞吉祥,为众生造福如其所愿。久而久之,渐成共识。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前后的这场山雨,被当地人称作“洗山雨”或“刷山雨”。

“雨后千叠暮山绿,花落一溪春水香。”“洗山雨”过后,八公山上满目苍翠,云雾缭绕,林木清幽,枝繁叶茂。山光塔影,苍松翠柏,给人以骀荡春风的精神陶冶;高山流水,梵钟悠韵,给人以甘之如饴的精神享受;轻寒翦翦,微风阵阵,给人以高略黄昏的精神自由。“洗山雨”把八公山涤濯成出浴美人,丰姿绰约,风月无边,是那般清新、幽静、安祥。山与雨相融,雨与山相亲,八公山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神山,“洗山雨”化作人们心灵里的神雨,成为当地人们的精神寄托和灵魂皈依。

八公山“洗山雨”文化现象,一方面体现了佛教文化“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大慈大悲、普渡众生”的精髓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地民众对平安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从现代气象学的角度去考证和探究,八公山农历三月十五期间的“洗山雨”,其实是“一场美丽的邂逅”,是天上自然降水与人间民俗活动的一种不期而遇,很大程度上带有巧合的成份。每年4月19日至21日,当太阳到达黄径30°时为谷雨时节,此时正值农历三月十五期间。雨生百谷,播谷降雨,气温逐渐回升,雨量开始增多,寿县三月十五庙会期间“雨洗山”的几率增大,降下“洗山雨”是意料中之事,并非像民间传说的那般神秘。尽管有些虚幻,但这并不影响“洗山雨”成为当地的一种文化现象。

天地相合,以降甘霖。随着八公山绿色植被的恢复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山体自我修复和蓄水能力大步提升,南朝梁文学家吴均在《八公山赋》中所描绘的“袖以华阆,带以潜淮;文星乱石,藻日流阶”的美景得以再现。再随着一批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的恢复保护、有碍观瞻现代设施的逐步拆除,八公山将逐步恢复历史文化名山的本来面目。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更多的“洗山雨”,八公山这座历史文化名山的明天,将会山更青、水更绿、人更神。

新闻推荐

寿县补短板争创全省文明县

本报讯连日来,“文明县”成为寿县干部群众耳熟能详的热词。大家议争创、谈文明,踊跃争当志愿者,文明成为千年古城最亮丽的风...

寿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