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薪火 楚仁君
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秋月春风,夏阳冬雪,节气是一只旋转乾坤的魔手,是一幅赏心悦目的油画,是一首古韵悠扬的诗词,是一曲鸾吟凤唱的歌谣。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认知天象、物令、时令和大自然变化规律的认知体系和社会实践。作为农耕文明的优秀代表,其影响力覆盖全国,千百年来,一直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作为时间认知谱系,曾被认为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两千多年前,西汉淮南王刘安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编纂完成“绝代奇书”《淮南子》,在“天文训”中,第一次系统、完整地记载了二十四节气,寿县成为全国二十四节气创立、流行的重要地区之一。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千里长淮地域文化的代表,其发祥地寿县大力传承、弘扬节气文化的灵魂,在时代变迁的惊涛骇浪之中,始终怀着一颗虔诚和敬畏之心,从容不迫地传承着最美、最永恒的节气智慧。
“草木萌动鸿燕来。”惊蛰节气,是寿县地区春耕大忙时节的开始,农民们动手对农作物进行除草、浇水、施肥,期望以辛勤的劳作,换取一年的丰收果实。
惊蛰时节,正值农历二月初二的“中和节”,俗称“龙抬头”,寿县民间普遍认为这一天剃头,会让人鸿运当头,福星高照,有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民间一直保持着“二月二剃龙头”的习俗。
“龙抬头”这天,寿县保义镇每年都要举行热烈隆重的“耍龙灯”民俗表演。由本地洪、黄、张、常、夏五大姓氏家族成员,组成舞龙队伍,举行庄重的祭拜仪式后,依次在大街小巷“赛演”,声势浩大,万人空巷。
保义镇的“耍龙灯”民俗表演,融合了节气文化与民俗文化的精华,体现了当地人民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平安吉祥的朴素愿望。
“收割播种鹭助兴。”芒种节气,寿县地区即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农事活动进入一年中最为繁忙的“三夏”季节。
在芒种节气,正值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每到这一天,寿县民间家家户户都要炸“鬼腿”、包粽子、挂艾叶、吃咸蛋、戴香包、做虎头鞋、游百病等。有的地方还举行赛龙舟纪念屈原、舞龙纪念孙叔敖、吟诗纪念刘安等活动。在寿县农村,多年来保持着打泥巴仗、斗草、送扇子等风俗习惯,寄托着人们祈求全家平安、幸福吉祥的美好愿望。
寿县全面保留和活态传承着中国端午文化的精髓,2014年,被文化部公布为全国端午节民俗集中分布区,寿县是安徽省唯一在列地区,标志着寿县是全国端午节习俗原生态、最正宗地区之一。
“瑞雪防冻兆丰年。”冬至节气,气温持续下降,进入数九寒天,寿县地区的农事活动,进入农田松土、施肥、除草、防冻时期。
在寿县民间有“冬至大过年”之说。冬至节这天,民间流行着吃饺子、吃馄饨、吃菜包、吃火锅、送鞋敬老等风俗习惯。这些当地特有的民俗活动,一直延续至今,代代相传。
当前,在城镇化浪潮的冲击下,二十四节气面临着节气文化内涵挖掘不够、节气民俗传承不力、节气知识宣传普及不多等问题,濒危状况催人警醒。
在二十四节气发祥地寿县,正在着手制定和实施五年保护计划,内容包括建立研究机构、出版学术专著、实施活态传承、规划建设展馆等,一个薪火传承二十四节气的“保卫战”,正在古老的寿州大地上打响。
节气薪火,表现丰富,千变万化,未始有极,让我们领略到了岁月轮回、寒来暑往的粗犷之美。时光,可以苍老一尊容颜,淡化一些记忆,改变一抹风景,但恬静明朗的节气,你若坚守,它依然不会丢失。
新闻推荐
法院认定,2013年下半年至2016年夏,管宇单独或伙同他人在未办理河道采砂许可证的情况下,在淮河寿县方圩段禁采区内盗采河砂销...
寿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寿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