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照相馆到随手拍 刘 刚

淮南日报 2018-10-25 11:12 大字

闲时翻阅家中的相册,发现一张小时候和父母的黑白合影照,照片下方印着“红旗照相馆1979年”的字样。我把它拿给十几岁的女儿看,她颇带着同情的口吻说:“真可怜,拍张照片还要到照相馆。”父亲向她解释:“那时我们的国家刚刚改革开放,经济还不发达,想拍张照片,只能去城里的国营照相馆,哪里比得上现在哦!”听了这话,女儿很是骄傲,说:“还是现在幸福,拿个手机不仅想拍就拍,还能美颜呢!”

爷孙俩的对话勾起了我的回忆。记得1990年小学毕业时,学校组织拍合影。照相师傅是从街上唯一的一家照相馆里请来的,用的照相机还是那种带着木头箱子的老式座机。等我们排队坐好后,师傅才慢条斯理地架起机器,用一块大黑布蒙住机器和自己的头,在里面鼓捣半天,然后伸出一只手握住一个连着橡皮管的圆球,喊声“一二三”,使劲捏下圆球,就把我们都照进那机器里了。尽管冲洗出来的合影照是黑白的,但那时能照张相片,对于农村孩子来说不亚于过年一样新奇和渴望。

相信很多70后或者80后,个人相册里都会存有一张或几张这样的照片吧?这些带着特殊色彩和感情的照片,注定会在我们的成长档案里长久封存,每一次翻阅都是一次回味和感慨……

后来,我上了大学、走上了工作岗位,时间的脚步也慢慢地迈入新的世纪。2000年,我工作的学校采购了一台数码卡片相机。除了记录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外,闲暇时,我便拿着它拍校园风景。春天,拍花池里的月季怒放;夏天,拍校园池塘里盛开的睡莲;秋天,拍满地金黄的梧桐树叶;冬天,拍白雪装点下的巍峨的教学楼……这台卡片相机记录下了学校发展的历史片段,也记录下我个人从青涩到成熟的人生历程。后来,区里整合教育资源,学校进行了撤并,我也改换了工作单位。但那时随手拍下的一张张关于学校的照片,却成了我和老同事们叙旧时最温馨的回忆……

十年前,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开始普及,只是当时手机的拍照像素还不高,出门旅游时,人们还多是带着相机。每到一处景点,都能看到脖子上挂着相机的游客,无论是花、是草、是景、是人,尽可摄入镜头,真是应了那句“旅游就是下车拍照、上车睡觉”的调侃。2008年夏天,我带着女儿去寿县游玩,在古城墙上,遇到一对老年夫妇在拿着相机拍风景。我说:“我帮你们拍张合影吧。”老人高兴地答应了,然后跟我说:“现在条件好了,出门带个相机,想拍啥就拍啥,哪美拍哪!”我说:“是啊,都是数码科技,不用底片,拍孬拍好都是纪念!”老人说:“年轻人说得对,一张照片就是一个纪念。说大点,这些照片就是一个家庭的历史啊!”

现在,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年,人们的生活更加富裕了,手机早已是寻常百姓的生活必备品,特别是拍照功能的提升,使得每个人几乎都成了手机“摄影师”。无论是出门旅游,还是居家生活,处处可见拿着手机“随手拍”的人。大家用手机拍摄身边的大事小情,记录着生活中的善恶美丑和喜怒哀乐,四十年前只能去照相馆照相的日子再也不复返了,这个时代早已成了名副其实的“光影时代”。从照相馆到随手拍,这个变化不正是激荡四十年的最好佐证吗?

如今,年届古稀的父亲也赶起了时髦,常常拿着自己的手机对着老家的旧房子拍这拍那。父亲说:“过几年,我们家要塌陷了,到时候搬迁到城里的楼房住了,再想看看老房子的机会就不多了。”父亲说这话时,并没有流露出伤感,倒像是在用拍照的方式与一位老朋友作告别纪念。我想,父亲做的是对的,因为几十年后,你我今天不经意留下的光影,注定会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帧画面,那里永远记录着你我与时代共同成长的故事……

新闻推荐

寿县完成棚户区改造 年度新开工目标任务

本报讯寿县超前谋划、快速推进,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截至9月25日,完成新开工目标任务1141户,其中新开工建设安置房648套,货币化...

寿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寿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