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州窑青釉贴塑罐

合肥晚报 2018-07-01 01:52 大字

寿州窑青釉贴塑罐,高22.5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9.5厘米。1982年安徽省寿县西店周圩出土,现收藏于安徽博物院。

此罐直口,平沿,圆肩,鼓腹,平底。肩上置八个系,其中四个为桥形系,四个为双股泥条形系(原有残缺,已修复),对称交错分布,很有特色。罐身通体施青黄色釉,釉面不很均匀,有明显的流淌现象,下腹部呈现数道垂釉现象,也称“蜡泪痕”,积釉处呈深暗的窑变色,尤以腹部两道凸弦纹积釉最多,已近黑褐色。

罐身以两道凸弦纹分割成上、中、下三个部分,各部分皆有大量贴塑图案。其中上部饰莲蓬纹、朵花纹;中部贴塑犬、虎等动物纹样,间以莲蓬纹交替;下部饰莲花座、菩提、花草等纹样。

从这些纹饰的制作方法看,应当是采用模印贴花的装饰手法,即将模印好的纹样图案贴于胎体,再施釉烧成,工艺流程是较为复杂的。而这样的贴塑,加之别致的肩部八系与腹部二道凸弦纹,使得整个器物的器形突显强烈的立体感,为早期寿州窑产品中的精品。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件寿州窑青釉贴塑罐上贴塑纹饰有浓郁的佛教元素,如菩提、莲花座以及莲蓬果都与佛教文化息息相关,这些纹样让其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笔者认为此罐的用途极有可能与宗教仪式有关。

而这样的贴塑纹饰风格又深深影响了后来的宗教瓷器,如宋元时期,江西、安徽一带大量存在的“魂瓶”(又称“日月瓶”、“龙虎瓶”、“谷仓罐”),其肩部就大多堆塑有龙虎、日月、蛇鸟等纹样。

寿州窑是见于古代文献记载的著名窑场,窑场位于今天的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上窑镇,一般认为其烧造年代主要在隋唐时期。

唐代陆羽的《茶经》中即有对寿州窑的记载:“寿州瓷黄,茶色紫。”就是说:“寿州窑生产的茶具是黄色的,泡出来的茶是紫色的。”

从窑址和各地出土的寿州窑瓷器看,确实以黄釉瓷器居多,兼有青釉、黑釉瓷器。其主要产品隋代以盘口壶、大罐、碗盘等较多,唐代则以碗盏、执壶(注子)、瓷枕等最为多见。

而近年来,又发现了北宋“大中祥符”铭文字样的瓷枕,这又使人们重新认识到寿州窑制瓷的下限至少可到北宋中期。

关于寿州窑的创烧时间,近年来学界研究认为,西晋末年以来,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在郡县侨置的大背景下,南迁的侨民带来了先进的制瓷生产技术,推动了淮河流域制瓷业的出现和发展,因此寿州窑的创烧时间很可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同时,这件寿州窑青釉贴塑罐从造型和装饰风格上看,应早于隋代,具有南北朝时期瓷器的特征。

它与北方多地出土的北朝时期著名的青釉贴塑莲花尊风格十分相近,尤其是腹部的贴塑花卉纹饰非常相似,带有浓郁的北朝瓷器风格特点,是寿州窑早期产品中的代表性器物。

1994年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专家组将其评定为一级文物,时代为南北朝时期。

刘东 柳丝

新闻推荐

三觉健康促进助脱贫

寿县三觉镇在健康促进工作中始终围绕“以人为本,共建共享”的理念,扎实推进贫困人口健康水平提升,全镇上下齐心协力,以“健康...

寿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寿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