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子宰相”晏婴传奇
◎韩钟亮
话说潍水与胶河之间,有一片风水宝地,古称莱夷,今属高密,春秋时期出过一位大名鼎鼎的宰相,名晏婴,字平仲,世人尊称晏子。此公先后辅佐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位国君,功勋与管仲比肩。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其身材过于矮小,《史记》的说法是“长不满六尺”。那时的一尺,约等于今天的22.5至23厘米之间(据许进雄《古代的度量衡》),照此计算,其身高充其量也不过138厘米,这简直就是侏儒了。也许有人会说,彼时中国人普遍比今人矮小,但笔者不以为然,因为给晏子驾车的“御夫”,其身高就有八尺,约合180厘米以上。总之晏子是矮子确定无疑。
就这么一位矮子,却能赢得他的祖国甚至其他诸侯国士大夫的广泛尊重,连“万世师表”的孔子都赞不绝口,司马迁更是钦佩得五体投地,表示愿“为之执鞭”(据《史记》)。老实说,这位“矮子宰相”,就是后世历代贤相的楷模。那么,晏子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呢?
笔者孤陋寡闻,以往只读过“晏子使楚”“橘生淮南”“二桃杀三士”等寥寥几则典故。当然也能背诵:“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也能绘声绘色地讲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故事。
至于《晏平仲二桃杀三士》,我是从《喻世明言》上读到的。彼时齐国田开疆、古冶子、公孙接三臣,勇武骄横,有危害社稷之虞,晏婴略施小计,用两枚鲜桃让三人先后自杀于朝堂之上。后来诸葛亮作《梁父吟》单道此事,歌曰:“步出齐城门,遥望汤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冢?田疆古冶氏。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此歌看似为“三士”鸣不平,其实是称赞晏子的非凡手段。
近来读《史记》,并有意识地接触有关晏婴的史料,方知这位“矮子宰相”,我们引以为荣的潍坊先贤,真的是顶天立地的巨人。就像李恩昌先生所说,晏子思想的主旨是“爱民”,对君王不符合百姓利益的言行,他绝不随和姑息,做到了“忠不避死,谏不违罪”,“不掩君过”(见齐鲁书社1996《潍坊历史文化名人》)。
《晏子春秋》有这样一则小故事:齐景公有株钟爱的槐树,他下令为这株槐树立牌,上书“犯槐者刑,伤槐者死”。有一醉汉误撞槐树,犯下了死罪。晏婴闻讯,以严词规劝景公:“婴闻穷民财力以供(君王)嗜欲谓之‘暴’;崇玩好,威严拟乎君谓之‘逆’;刑杀不称谓之‘贼’。此三者,守国之大殃也!”景公连忙道歉说:“多亏大夫教诲寡人,否则必有大罪,以累社稷!”
还有一则小故事,说的是齐景公穿狐皮裘装,坐于堂前侧陛,对晏婴说:“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应对说:“天真得不寒冷吗?”景公听出了话外之音,便不好意思地笑了。晏婴借机规谏道:“婴闻古之贤者,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景公听了,连连称“善”,接着下令,给那些饥寒百姓发放裘衣米粟,抚恤那些劳累有病的士民。后来此事传到孔子那里,他不禁拊掌感叹:“晏之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善也!”晏子和孔子是同时代人,晏在齐国,孔事鲁君。据说有一年,鲁国大乱,孔子奔齐。当齐景公对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说教表示认同,并打算封孔子的时候,晏婴却站出来坚决谏止。晏子认为“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不能用孔子之学“以移齐俗”。虽如此,但这并不妨碍孔子对晏子的敬重,他在弟子面前就曾说过:“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关于晏子事迹,主要见之《左传》《史记》,先秦及汉代诸子亦多有记述评说,《晏子春秋》记录最为详细。《晏子春秋》现存八篇二百五十章,其中笔者最感兴趣的,乃是谈其清廉俭朴生活作风的那些故事。
我们知道,晏子所在的春秋时代,贵族奢侈淫逸,腐化堕落。这位“矮子宰相”决计以身作则,纠正社会上的浮华风气。有一回,齐景公见晏婴的住宅很差,要给他重新建房。晏子却表示,旧房子是祖上传下来的,而他的功业比不上祖先,对他来说,住这样的房子已经很惭愧了,哪敢再建新房呢?但景公决计改善晏子的居住条件,就趁他出使鲁国的机会,拆毁了晏子邻居的房舍,建造了一座富丽堂皇的“相府”。晏子归来,拒不搬迁,并令人拆去新房,恢复原貌。
此外,《礼记·檀弓》说晏婴“一狐裘(穿)三十年”,《史记·管晏列传》称晏子“既相齐,食不重肉(不吃两样肉品),妾不衣帛(不穿丝绸的衣服)”,这在“钟鸣鼎食”的贵族社会,实在是一道别样的清丽风景。
晏婴的故事讲到这里,笔者觉得,那位名叫杵臼的齐景公也是个有趣人物,他与晏婴的关系也实在耐人寻味。话说有一天,他到晏婴家里做客,见一老妇人忙前忙后,就问晏婴:“这是你的妻子吗?”晏婴说:“是的。”景公大为惊诧,不禁感叹:“真是又老又丑!”接着又说:“我有爱女,年轻漂亮,与你为妾如何?”晏婴一听大骇,避席而拜,郑重回答:“正是这又老又丑之人,臣与她相濡以沫多年。想当年,她也曾年轻漂亮啊!她将一生托付于我,我接受了,所以不敢再接受陛下的恩赐了。”
晏子对齐景公忠心耿耿,齐景公对晏婴则特别倚重。景公四十八年(公元前500年)晏子卒,景公极为悲痛。据《晏子春秋·外篇第八》载:景公巡游淄地,途中听到晏子死讯,急令御夫快马加鞭,前往探视。他嫌骏马跑得慢,竟下车徒步急趋;跑了一阵,意识到还是马蹄更快,于是又乘马车。后“伏尸而号”,悲怆地大喊:“子大夫日夜责(谏)寡人,寡人犹且淫泆而不收(敛),(致使)怨罪重积于百姓。今天降祸于齐,不加于寡人,而加于夫子,齐国之社稷危矣!百姓将谁告夫?”又有记载:晏子死,景公涕泪沾襟,将玉放到晏子身上。近臣章子劝谏说:“陛下这样做不合礼仪。”不料景公大吼:“用什么‘礼’?往昔我与晏夫子相处,他能在一天之内三次指责我,让我改正错误。而今谁还能像他那样做呢?咳!我失去晏夫子,有什么‘礼仪’可谈的呢?”
这篇有关晏婴的小文,到此似该收住了。但我还想提出一个问题。据《晏子春秋》说:晏子生活节俭,每餐仅“三弋、五卵,茗菜而已”。这里的“茗菜”,有人以为是用茶叶做成的“凉拌菜”;若如此,那晏婴就是继神农氏之后,第二个有文字记载的“茶叶食用者”。因此许多弘扬中华茶文化的书籍,就把晏婴的名字赫然加于“茶圣”陆羽之前。当然也有人对此表示怀疑,说2500年前,齐地绝对没有茶树,即便有,也是稀罕货,没人舍得食用。究竟如何?还请方家赐教。
新闻推荐
由中加基金和邮储银行联合举办的首场“同享一路行”消费者教育活动近日在邮储银行淮南分行隆重举行。中加基金渠道负...
淮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淮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