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方言“駤”“騃”略谈 □王军营

西安晚报 2021-03-28 03:31 大字

当今,在关中某些地区的方言中,仍有许多古汉语词汇在频繁地使用。譬如,一个人性格刚愎、倔强固执,听不进去别人好的意见,而一味地顺着自己的心思做事情,人们会说,“这个人駤(读作zhì)得很!”“那是个駤人!”“駤駤子脾气!”还有,对于一个人不明事理,做事不灵活,思维较愚笨,人们常会说,“这人做事騃(读作ái)得很!”“那是个騃人!”或者偶尔将“駤”与“騃”两字组成词语,即“駤騃”“騃駤”,用来形容一个人品性既愚钝又倔强。以上这些词汇明显具有一些贬义色彩。

翻检古书,我们发现,“駤”与“騃”的上述用法及含义,其实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已出现。众所熟知,马是古代一种非常重要的代步动物,骑马出行是古人日常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再者,在秦汉以后的各代王朝,骑兵是否强大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军事实力,甚至关乎其盛衰存亡。所以,夏商周以来直至清末,许多王朝都专门设有管理和饲养马匹的中央政府机构。由大而言小,正因为马匹在社会历史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古人对于马的各种动作、习性等都比较熟悉,因此便孕育和产生了一些与之相关的文字词汇。所谓“駤”与“騃”,由文字偏旁即可推测、辨识,其本义应该与马匹有一定的关系。

三国曹魏时张揖所撰《广雅》云:“駤,止也。”南朝梁时成书的《玉篇》解释此字说:“駤,马踌蹰不前也。”即表示马原地驻留、停止不前的一种情态。后来,人们逐渐将此字引申用来描述人的抽象精神和性格,即刚愎不讲理,倔强而固执的个性。西汉武帝时,由淮南王刘安主持编纂的《淮南子·修务篇》记载:“胡人有知利者,而人谓之駤……”东汉高诱作注:“駤,忿戾恶理不通达。”现代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认为,此处“駤”的意思是“蛮横不通达”。汉代以后,文献所载“駤”字的此种含义较少。明清之际,王夫之、顾炎武等人在其著述中却又数次使用“駤”字的此种含义。这不排除后人写作时仿古的意旨。然而,当今关中方言“駤”字的用法与意思,恰好也从侧面证明此字在秦汉时期曾经确凿地存在和被使用。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騃,马行仡仡也,从马‘矣’声。”这里騃读“矣”音,指马行勇壮的样子。然而,比《说文》更早成书的《汉书·息夫躬传》记载,西汉哀帝时,息夫躬得宠于皇帝,他曾上书说:“左将军公孙禄、司隶鲍宣皆外有直项之名,內实騃不晓政事。”唐颜师古注曰:“騃,愚也。”意思是说左将军公孙禄、司隶鲍宣在外有刚直的好名声,而其实呢,他们性格愚笨,不通晓朝政事务。约成书于秦汉之际的《苍颉篇》也曾解释说:“騃,无知之貌。”三国魏时张揖所著的《广雅》释义:“騃,痴也。”这些记载都说明“騃”是愚笨、不聪明的意思。

唐代文豪韩愈在《答刘秀才论史书》中也曾说:“仆虽騃,亦粗知自爱。”自谦地表示自己愚笨、不通情理,但大略也知道人要珍重自爱。再看卢仝《月蚀》诗,“痴牛与騃女,不肯勤农桑。徒劳含淫思,旦夕遥相望。”诗人拟人化地描述天文现象,说是牛郎痴痴、织女也不理智,他们没去勤恳地耕稼纺织,而是徒劳无益地劳累思念,在白天黑夜里远远地隔着天河彼此守望。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也记载了这样一则轶事。据说宋仁宗在讨论官员人选时,一些宦官推荐了燕王赵元俨之子赵允初。宋仁宗便将允初召入宫中,当面考察。仁宗命他坐下后,赐给茶水喝。谁料,赵允初环顾左右,畏畏缩缩地说:“不喝茶水,喝点白开水就可以了。”周围很多人不禁失声笑起来。事后,宋仁宗说:“允初痴騃,岂足任大事乎?”可见,古文献中“騃”字的用法及意思,与现在的关中方言大体是一致的。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关中地区的咸阳、西安曾是秦、汉、隋、唐等王朝的京畿要地,一些古汉语词汇,很幸运地被关中民众以方言的形式保留和传承下来。它们充分地见证了关中大地辉煌灿烂的历史,同时也对已经逝去的时光作了如实记录。当今学界思考、研究这些古汉语词汇,对了解我们独特的民俗地域文化,开发旅游资源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新闻推荐

倾情帮助让农民工不再“闹心” 本报特约记者 柏 松

“出来辛辛苦苦干了一年,有了你们的帮助,我们终于拿到了工资,可以放心回家,给老婆孩子带点礼物、买点年货……”带着一份心意...

淮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淮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