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书: 年年相似 岁岁不同

大江晚报 2021-01-01 00:33 大字

一年复始,万象更新。历书,自然也要换一册新的。说起历书,太寻常不过了,可时过境迁,大家可还记得以前历书是个什么样子呢?

历书 绵长时光一册藏

说起历书,大家都知道。这种记有年、月、日、星期、节气、纪念日等可供查考的日历,一年一册。它在古代又称“历日”“历本”“时历”。皇帝使用的历书叫“皇历”。在清乾隆时,为避“弘历”讳,历书曾一度改称“时宪书”。

历书的历史很悠久。大约在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当时的朝廷史官将一年的日历分为12册,每册一月,页数和日数相等。每一页写上月份和日期,由服侍皇帝的太监每日在日历页的空白处记下皇帝的言行。每月月终,先交皇帝过目,然后再送史官存档。史官便按照日历所记载的内容,结合朝廷和国内各地所发生的大事,编写“国史”。后来,朝廷许多官员觉得这样的日历不错,于是竞相仿效,编制供自家使用的日历。往后,又有人把历书上的干支月令、节气及黄道吉日之类,都先行印在日历上,留下大片空白以备记事,这就是最早的日历。

至唐代后期,民间私刻历书已经相当普遍。据《唐语林》记载:“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板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宋代印刷业发达,福建建阳一带书肆林立,这里刻印的历书,驰誉八方。到了元代,仅官印的皇历发售量就达300多万本。

清中期以后,历书又出现了挂历、贺年卡、月份牌等许多新的形式。因其实用性极强,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历书已经成为人们生产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

说来也可惜,历书虽常见,保存却不易。当年寻常物,都是随用随丢,如今想寻找一本老历书是非常困难的。

翻翻这一本本承载着旧光的历书,除了能品味到中华民族特有的“日历文化”外,还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变迁、时代的更迭,以及时光的流逝……

历书

亦无风雨亦无晴

以前,新年将至之时,家家户户都会买一本新历书。一个崭新的日子也随着这本历书的到来,而徐徐拉开帷幕。

那时候,没有手机,也没电脑,人们习惯于将许多待办的事情,记在历书上。这些事情,可是家里某位成员的生日,或者是一位长者去世的忌日,也可以是柴米油盐等家庭琐事,甚至还可以是跟亲戚看一次电影、逛一次公园……凡此种种,等一年过下来,再翻翻历书,俨然成了一部《家庭回忆录》。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由于历书属于极具损耗的纸质品,所以一般家庭很少有保存的。想想也是,每至年终,历书也就立马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更有甚者,经过一年的翻阅,一本历书也基本翻成了“刨花柴”,谁还会保存这种“劳什子”呢?

因此,随着时光的流逝,当年这些承载着岁岁年年记忆的历书也就年复一年地常出常新,常出常弃。一本新历书,总是在被用成旧历书之后,又被一本更新的历书所替代。而历书与记下的那些人和事,也就随之而消失在岁月的最深处。

历书中,亦无风雨亦无晴,有的只是一个又一个日子。但每个日子,对应着的,却是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中温暖的亲情和悠悠的烟火气。也许,若干年之后,某个夜晚,我们会想起当年的一些人和事,但此时却已经跟记录着这些人和事的历书毫无关系了。

历书

年年岁岁不相同

小小历书,每年一本,貌似寻常,却蕴藏着大量的时代信息和文化符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翻翻从前的历书,特别是上世纪的那些历书,每一本都带着强烈的时代气息。

不同年代出版的历书,都无一例外地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新中国成立不久,由东北人民政府农林部资料室编印出版的《1950年农家历》,红色封面上画着马耕田和拖拉机作业两幅图画,内页印有国旗、国歌和中央人民政府主要领导的画像。整本历书洋溢着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

翻开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964历书》,封面是一幅红底映衬下的“五谷丰登”图,内页除了印有“恭贺新禧”图之外,还逐月配有《本月农事》,详细介绍各个月农业、林业、畜牧水产、蔬菜、水利等方面的知识。在历书的附录部分,还列有《常用农药可否混合使用表》《各种肥料可否配合使用表》《农作物株行距穴数对照表》《公市制常用计量单位换数表》,甚至还有《常常读错的字》《常常写错的字》《安全用电小常识》,这已经妥妥地成为一本微型百科全书了。这样的历书,对当时中国百姓,特别是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是具有非常大的帮助作用的。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历书一直是农村最受欢迎的普及读物之一。

当时光到了1984年,由农业出版社出版的《1984年历书》,则呈现了另一番景象。该历书将日历浓缩成四页,其余的26页,从春联、到《怎样对对子》《九九消寒图》,再到《唐宋八大家》《我国邮政部门为何用绿色》《火车的车次与上下行列车》等,林林总总罗列了许多百姓喜闻乐见的小知识。此外,还别出心裁地开设了一个《数学古题解竞赛》活动,“鸡兔同笼”“两马相追”“燕雀集衡”“物不知其数”等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题,并公开承诺:“京、津、沪及二十七省(区)各取一名成绩优异者给予奖励。”在历书的最后一部分,用了整整15页,列出《注音千家姓》,这也是当时最引人注目的一个话题。

相信凡是从那个年代走来的人,面对这样一本历书,一定会感慨万千。岁月的流逝,让一些曾经的记忆变得模糊。薄薄的历书,让这些模糊的记忆,又重新清晰起来。

历书,在形式上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类似火柴盒大小的微型历书,也有十六开大小的“巨无霸”;有单一色彩的“丑小鸭”,也有鲜艳夺目的“美少女”。但不论这些历书的差异有多大,它们作为日历的功能却是一致的。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历书,虽然已不再具备日历的功能,但其背后蕴含的那份熟悉的温情,却值得人们长久向往。

过去人们只有通过翻阅历书,才能了解当年的时令节气以及各种天文气象知识。如今通过手机、电脑,可以一键查询了。纸质历书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只有一些老年人,还依然年复一年地买着这些历书。

记者 郭青 文/图

新闻推荐

救死扶伤 大爱无疆 记“全省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获得者杨继昌

本报通讯员聂洪丽本报记者张明星12月24日上午,安徽省援外医疗队派遣50周年总结表扬暨卫生健康国际合作工作会议在合肥召开...

淮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淮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