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笑,古人可能分不大清橘子和柚子

济南时报 2020-12-10 14:09 大字

□新时报记者 江丹

寒冷的冬天,橘子、柚子、橙子这些水果深受人们的喜爱。据科普书作《一本不正经的博物志》,这些柑橘类的植物都发源于我国古代的南方地区。

《一本不正经的博物志》中介绍,在古代的文献记录里有很多关于橘子的故事。比如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韩非子就曾写道:“夫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那个时候,韩非子便用橘子、柚子为喻,说明君子应该有怎样的品行,可见当时橘子、柚子便是美味的水果。

对橘子大加赞美的可不只是韩非子,屈原也曾写过《九章·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曹植在《植橘赋》中也称朱橘为“珍树”。这些人以橘为喻,说明品格高洁,大概苏轼是为数不多只是单纯赞美其味道的人之一。他曾写道:“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里,橘子承载了深沉的父爱。据《一本不正经的博物志》,早在三国时期橘子便有父爱的意义。当时的吴国有一位叫李衡的人,为了防止家人理财不善让后代子孙没有饭吃,于是在武陵种下了1000棵橘子树,称其为“木奴”。之后每年丰收,家道殷足。

“很多时候,古人都分不清橘子、柚子和橙子,仅仅是按个头大小来区分它们。比如《尚书·禹贡》里面说大禹把天下分成九个州,扬州进贡的水果珍品就是‘橘柚’,汉代学者孔安国注释说:‘小曰橘,大曰柚。’另一位学者颜师古则说:‘柚似橘而大,其味尤酸。’”《一本不正经的博物志》中写道,这也说明,在古代橘子和柚子的模样应该差不多,而那个时候的柚子应该也没有现在的这么大,“今天这种像西瓜一样大的大柚子,古人大概没见过。”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春秋时期晏子使楚时讲的这个故事,至今还为人们常用。但是《一本不正经的博物志》里解释:“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橘和枳根本不是同一个属的植物,当然不可能变来变去。”在植物学上,橘属于柑橘属,而枳则为枳属。在古代,枳的树干常用来做木砧来嫁接柑橘。“不过,橘树大多数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如果在北方嫁接,往往就冻死了,长出树苗来还会是枳树。这种奇特的现象让古人有了一个错误的认识,认为橘树种在北方就会变成枳树,而枳树长在南方就会变成橘树。”

古代的交通物流和冷藏技术远没有现在这般发达,加之受种植技术的影响,产量也不是那么丰富,因此生在南方的橘子、橙子和柚子运到北方便尤显珍贵。据说宋徽宗夜探李师师时,便带了一个新到的橙子。

宋代词人周邦彦在词作《少年游》中也写到了橙子:“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今天的我们大概会有疑问,橙子怎么会跟盐联系起来?因为在古代,橙子从南方到北方的运输时间较长,会在途中产生酸涩味道,“往往要蘸盐来吃,适当的咸味更能提升甜度。”

橘子、柚子、橙子这些水果为古人带来美味惊喜,而像丁香这样的植物则一早便被发现了口腔清洁的用途。我们知道,古代没有牙刷和牙膏,于是在当时被称为鸡舌香的丁香便被当作了“口香糖”。

据《一本不正经的博物志》,三国时期的曹操就曾送给诸葛亮5斤鸡舌香,在彼时这已经算是“大手笔”,因为鸡舌香珍贵,并不是寻常之物。

不是人人都有机会嚼上鸡舌香。“在当时来说,鸡舌香是古代皇帝近臣们专用的口香糖。”《汉官仪》中有记载,“凡是在皇帝跟前上奏的官员们,必须在嘴里含一根鸡舌香,这样才不至于因为口臭而污染环境。”因此,曹操的这次送礼自然也有别的意义。“这个典故流传到了后来,就让’鸡舌香’变成了在皇帝身边当官的代名词,到了唐代特别流行,很多人都写到了自己的诗作里面。”比如刘禹锡就写过:“新恩共理犬牙地,昨日同含鸡舌香。”

古人的这些故事如今看来很新奇,如果放到我们熟悉的社交网络时代,它们大概就是一个又一个流行的“梗”吧。

新闻推荐

敬业奉献的患儿保护神 记淮南新华医疗集团北方医院儿科主任赵锐

本报通讯员张小兵提起北方医院儿科主任赵锐,凡与他打过交道的人无不翘起大拇指为他点赞: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勤奋敬业、...

淮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淮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