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寝丘之志”中的“得与失” 《淮南子》成语典故中的哲学思考

淮南日报 2020-12-03 08:29 大字

张纯林

《淮南子》是淮南王刘安领军的政治理论写作班子,给汉初封建王朝统治集团的当权者们、编写的一部“治国理政”哲学思想理论读本。它的特色,不是那种书斋里逻辑推理式的 “思辨”哲学,抽象且晦涩;而是运用朴素辩证法的辩证思维,以史为鉴,以典说理的实用政治哲学,通俗而易懂。

“寝丘之志”,就是《淮南子·人间训》篇章中,引用“孙叔敖临死戒子”的这段历史典故,给当权者们纵论人世间有关“得与失”、“益与损”辩证关系的精彩片段。

“昔者楚庄王既胜晋于河、雍之间,归而封孙叔敖,辞而不受。病疽将死,谓其子曰:‘吾则死矣,王必封女,女必让肥饶之地,而受沙石之间有寝丘者,其地确石而名丑,荆人鬼,越人横,人莫之利也。’孙叔敖死,王果封其子以肥饶之地,其子辞而不受,请有寝之丘。楚国之俗,功臣二世而爵禄,惟孙叔敖独存。”

《淮南子·人间训》以“寝丘之志”,非常形象地诠释了“得与失”这一对矛盾体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般来说,在现实生活中,人总是希望“得”到,而不愿意“失”去。但患得患失,往往使人得不偿失。“得与失”这一对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没有“得”,就无所谓“失”;相反,没有“失”,也就无所谓“得”。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得中有失”,“失中有得”,这就是辩证法。有些事情在此时看上去是“得”是“受益”了,但在彼时却是“失”是“损失”了。正所谓“失之桑榆,收之东隅”。孙叔敖的儿子遵父命,没有要楚庄王封赏的肥沃富饶之地,而要贫瘠的“寝丘之地”,当时,与肥沃之地相比看上去是“失”是“损失”了。但二代以后,别的受封肥沃之地按律被收回,而他的“寝丘之地”却得以保全,世代享用,这样看来,又是“得”是“受益”了。因此,把得失看的淡然,唯知足带来常乐,这就是“寝丘之志”。

“寝丘之志”,反映出孙叔敖这位古代著名政治家辩证思维的聪明睿智。他不仅治国强军有策,而且治身齐家有方。在个人利益上,他得失不计,宠辱不惊。非鼠目寸光之辈,乃知足不辱之贤。他对“得与失”、“益与损”辩证关系的处理,彰显出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修养观和人生价值观,行为世范,历代屡赞。《淮南子·人间训》以此为训,意在告诫当权者们: “仁君治国”,当以“治身”为先。“治身养性”、“利不动心”;“澹漠明德”、“堵塞贪欲”。正确把握“得与失”、“益与损”的辩证关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修久。”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到困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遭到危险,这样,可保江山长治久安。“身治则国治”,相反则相成。

《淮南子·人间训》借“寝丘之志”,寓教于典,阐述“得与失”的辩证哲学,强调“为政之道,修身为本”;“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这种哲学思想理论读本,虽然是给汉王朝封建帝王传授君权永固的“帝王之术”,但它把当权者的道德修养放在重要的位置,特别强调正确处理“得与失”、“益与损”的辩证关系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这对当今时代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那些为官从政者们,如何淡泊名利,涵养品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得”生活所赐,“失”操守所戒;得故可喜,喜而不狂;失故可忧,忧而不虑,仍具有借鉴和启迪的积极意义。

新闻推荐

淮南市多点发力重拳出击非法采砂

本报讯记者从市水利部门了解到,自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市水利部门多措并举,多点发力,共拆解非法采砂船只232艘,对97处非...

淮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淮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