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淮南子·天文训》思想光芒 程晋仓

淮南日报 2020-11-16 08:10 大字

《淮南子·天文训》是记载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科学研究技术成果的重要文献。它对于宇宙起源的研究,在我国古代天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淮南子》全书构成中,《天文训》属于“上考天文”的内容,按其文表述,意在使人“知逆顺之变,避忌讳之殃,顺时运之应,法五神之常”,最终“有以仰天承顺,而不乱其常者也。”纵观全篇布局,以天文为中心,同时涉及历法、气象、音乐、农事等方面知识,内容庞大丰富,处处体现出天人相应的思想,不仅记载了大批宝贵的天文资料,更重要的是,它把天文作为一个独立部门,并把乐律和计量标准作为附庸,专立一章加以论述,这在中国古文献记录中尚属首次,影响极其深远。文中列举了大量观测实践案例、运用朴素辩证法思维分析方法、自然科学研究观点与成果,如“聚集天地之气,就会变为阴阳。阴阳会合之气,就成为四季。四季清散之气,生成万物”“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等等,认为阴阳、日月、星辰、水火、四时、万物皆为自然演进之产物。特别是对“五星”“二十八宿”“八风”等观测研究与分析,其中对五星行度、运行周期做出比较科学的测定,达到了较高水平。对与自然天象有关的物候、气象、农事、政事、及反常气候等均作了记载。文中依据北斗星和日月运行规律,首次完整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理论依据,对木星运行规律观测研究,制订介绍了岁星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等相关历法知识。如该文中“淮南元年冬,天一在丙子”之说,表明在西汉初期的淮南国内就已使用干支纪年法。另外,《淮南子》中还记录有诸如古代岁星纪年、秦代历法、颛顼历等重要史料。

《淮南子》继承古代留传下来的天文知识,将二十八宿中显著的星作为标准点(即距星),按东北西南依次旋转的方向,定出了它们之间沿赤道相隔的度数(即距度)。《天文训》说:“星分度:角十二,亢九,氐十五……张、翼各十八,轸十七,凡二十八宿也。”这与后来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历后颁布的《太初历》相比,除个别星名有出入外,两者距度相一致。这一系统奠定的二十八宿位置基础,一直为后代天文历法家沿用。

在我国,现行农历仍在普遍使用的二十四节气制,倘若追溯其历史,目前在现存古籍中,以《天文训》记载的最早最完整最系统。《天文训》论述了该系统的划分、排序及计算方法,如“(太阳)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并给出了全部名称和排列次序,同时列出了各节气时的北斗所指方位。对照比较这一节气系统的古今使用方式,仅有个别名称小有变动,几乎完全一致,足见其对中国历法系统产生的影响极其深远。

《天文训》第一次详细记载了用圭表(表,即一定长度的木杆)测向方法,表明了古代测向技术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它同时明确出正朝夕、知东西、辨南北、明高下的方法,首次记载了用圭表测量天地东西和南北的“广袤之数”以及“天之高”的新方法。其中计算得出的“千里影差一寸”结论非常重要。一是它在古代天文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测量“常数”,尽管从今人的角度来看,其有一定的不足和差误;二是测量中所用几何方法实际就是中国古代数学中著名的“重差术”。从现有文献来看,《天文训》关于这种方法的记载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

在古代,人们敬畏上天,敬畏自然,敬畏一些天体气候现象,很大程度是因对自然科学知识认知的贫乏,诸如对电闪雷鸣、狂风暴雨等强烈天气现象成因的不解及其危害的惊恐。此类问题引起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们的高度关注,他们认为这与无知有关,所谓“弗知者惊,知者不怪”。为此,首次用元气学说对风雨雷电等天气现象成因从客观上予以理论解释。《天文训》说:“天地之偏气,怒者为风;天地之合气,和者为雨。阴阳相薄(迫),感而为雷,激而为霆,乱而为雾。阳气胜则散而为雨露,阴气胜则凝而为霜雪”,而且“物之所为,出于不意”,即不存在神的目的性。在当时的科学认知水平上,能得出这样理性看法,难能可贵。

新闻推荐

淮南市多举措稳就业促民生成效显著

本报讯淮南市全面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坚持疫情常态化防控和稳就业齐头并进,全市总体就业形势保持平稳。截至9月...

淮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淮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