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书 黄丹丹
西园梅放立春先,云镇霄光雨水连。惊蛰初交河跃鲤,春分蝴蝶梦花间。
清明时放风筝好,谷雨西厢宜养蚕。牡丹立夏花零落,玉簪小满布庭前。
隔溪芒种渔家乐,农田耕耘夏至间。小暑白罗衫着体,望河大暑对风眠。
立秋向日葵花放,处暑西楼听晚蝉。翡翠园中沾白露,秋分折桂月华天。
枯山寒露惊鸿雁,霜降芦花红蓼滩。立冬畅饮麒麟阁,绣褥小雪吟诗篇。
幽阖大雪红炉暖,冬至琵琶懒去弹。小寒高卧邯郸梦,捧雪飘空交大寒。
这是清末同治、光绪年间苏州著名弹词艺人马如飞用节气和戏剧名称编写的《节气歌弹词》。
从弹词中就可看出,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映了季节、物候、气候三方面的变化。反映季节变化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反映物候变化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反映气候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十二个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农历中特有的现象。古人为了能更好地进行农事活动,从长期的农业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用于指导农耕的补充历法。根据太阳一年内在黄道的位置变化以及地面相应发生的气候、物候变化情况,把一年分成二十四段,每一段起始于一个节气,分列于十二个月,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最科学而完整记载、解读二十四节气的是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编撰的《淮南子·天文训》。
中华民族作为最早仰望星空的民族之一,古人很早就开始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翻阅古籍,不难发现,北斗七星意义非凡。譬如,古书传说,黄帝是其母感北斗星光而孕。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黄帝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照郊野,感附宝孕二十四月,生黄帝于寿丘”。《河图握拒》中说,“黄帝名轩,北斗黄神之精,胸文曰黄帝子”。《黄帝内经》将北斗星称之为“太乙”。在古人眼里,北斗星是与太阳、月亮同样重要的天体,同样与人类的各项活动息息相关。古人认为,以北斗星之天象配合天干地支等符号的运用,不仅指纪历的方便,更可表天体的运行、季节的递嬗、地理的方位,而其间诸种现象的存在、运行,相互呼应,是推论宇宙现象的根本逻辑。
追溯二十四节气的来源,可体悟古人仰望星空这一朴素举止所蕴含的精神意蕴。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北斗七星“斗柄”的位置变化来制定,即一年中斗转星移,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早在《尚书·虞书·尧典》中就记载:“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日中,指春分。日永,指夏至。宵中,指秋分。日短,指冬至。《左传·昭公十七年》载:“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用玄鸟、伯赵、青鸟、丹鸟,代表四季。《吕氏春秋》中有立春、日夜分(春分)、立夏、日长至(夏至)、立秋、日夜分(秋分)、立冬、日短至(冬至)、雨水、白露等10个节气。
汉朝的建立,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局面,位于淮河中游的淮南国,成为当时重要的文化学术中心。淮南王刘安为王42年,他“好读书鼓琴”,博学多才,著述宏富,他与众门客杂采黄老道家言论为主的百家之言,共同编著的《淮南子》,继承发扬了先秦道家的唯物思想,在具有南北分界线特点的淮河之南的淮南国都寿春城的八公山上,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体系成功地研究出来,并在《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了下来。《汉书·淮南王传》记载:“初,安入朝,献所作《内篇》,新出,上爱祕之。”汉武帝即位第三年,刘安将这项研究成果献给了朝廷,得到了汉武帝的认可,二十四节气由此发布并为民所用。
岁月更迭,节气轮转,两千多年后,在淮南王刘安的国都寿春,如今的安徽省淮南市的寿县,二十四节气分明如节气歌那般分明:“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沿着二十四节气,仿佛可以触摸到无形的时间,时间在节气间潺潺地流动,自然的秩序带动着生命的秩序,在永不枯竭地流淌。
十六年前,霜降日,我诞下女儿。四年前,小雪日,我开始创作二十四节气系列小说。生女与写小说,都是孕育的过程,至今,女儿养到了十六岁,即将成人,以节气名为题的小说也陆陆续续地写出、发表,并结成一部短篇小说集即将出版。记得初为人母时,家中的老人时常念叨关于节气的谚语,关照我给孩子添衣减衫,以及烹制不同的膳食。在写作二十四节气系列小说之前,我连续多年,根据每一个节气的特征,书写人与植物,人与节气之间的美好关系,这种记录与书写的过程,令我深切地感受到天空与大地,乃至天、地、人之间的神秘而微妙的联系,正是那种观察、记录与感悟,才令我下定决心以故乡的地理与精神坐标,结合个人记忆、现实生活和未来瞩望,来创作这部节气书。这是二十四节气蕴含的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给予我的滋养,也是我向延绵不绝的伟大的中华文明致敬的方式。
值得骄傲的是,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正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两千多年来,它以其长盛不衰的生命力,不仅发挥着辅助农业生产的实际功效,又成为中国人所特有的时间观念,历来被人歌之、咏之、书之。
二十四节气,是一部读不完、写不尽的书。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廖凌云通讯员李晓君)近期,部分电商平台出现以拼音缩写等“暗语”方式使用“特供”“专供”等标识销售、宣传商品...
淮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淮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