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民俗文化价值 应克荣

淮南日报 2020-10-28 13:21 大字

面对春夏秋冬雨露霜雪的自然变幻,我们的先人仰观天象、俯察万物,总结出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曾在漫长的农耕时代被人们奉为圭臬,它不仅仅是文人雅士吟花弄月而衍生出的诗化生活方式,更是老百姓有滋有味的恒久生活,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民俗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早在《汉书·王吉传》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二十四节气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民俗,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节日民俗。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固定节日,成为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等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民间的一些如“冬至饺子、夏至面”“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就是这种文化的体现。

我国各地的人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了与节气密切相关的习俗,如立春时的“鞭打春牛”、大寒节的“尾牙祭”等一些节日民俗,有的流传至今,成为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鞭打春牛”:相传古代东夷族首领的儿子带领人们从游牧改学耕作,立春时节,人们准备翻土犁田,可帮人犁田的老牛却仍沉浸在“冬眠”的酣睡之中,句芒让大家用泥土捏制成牛的形状,然后挥舞鞭子对之抽打、鞭响声惊醒了老牛,吓得乖乖地起来下地干活了。由于按时耕作,当年获得了好收成,原先以畜牧为生的人们都乐于从事农业了,句芒则被尊为专行督作农耕的神祇。这种习俗一直沿袭至今,河南南阳市内乡县衙还保留着相关的记录并延续着有关“打春牛”的活动。

清明节气是表示季节变迁的特定节令之一,这一时节,吐故纳新、生气勃发、气温升高,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与行清墓祭的好时段。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历经发展演变,清明节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杂糅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今天的淮南,清明节同样沿袭扫墓和踏青两个方面的习俗。

二是生活习俗。对古代先民来说,二十四节气又不仅仅是一种时间制度,而是有着更为丰富的生活内涵,是他们多彩生活的重要体现与组成部分。

“春分立蛋”的民俗,沿袭了几千年。早在4000年前,中国就有了“春分立蛋”的传统,当时是为了庆祝春天来临。为什么要在春分这一天竖鸡蛋呢?据说,这一天最容易把鸡蛋竖起来,其中还有一些科学道理。据专家介绍,春分是南北半球昼夜均等的日子,呈66.5度倾斜的地球地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刚好处于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状态,很有利于竖蛋。其次,春分正值春季的中间,不冷不热,花红草绿,人心舒畅,思维敏捷,动作利索,也易于竖蛋成功。最后,春暖大地,万物生长,“立蛋”除有立住鸡蛋的本意,亦有“马上”、“添丁”之意,意味着人们祈祷人丁兴旺,代代传承之意。

夏至,又称“夏节”“夏至节”。古时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据《周礼》记载:“以夏日至致地祗物魅,以禬国之凶荒,民之礼丧。”大概意思是说,在夏至那天招致地祗物魅降临接受祭祀以消除国家的荒年饥岁,百姓的疫病死亡。在我国南方广大地区,夏至这天有祭田公、田婆的习俗,田公、田婆就是土地神,这是古代夏至祭祀土地神,以祈求农业丰收、消除病虫害的寓意。

同样过夏至,南不同北,北不同南。浙江绍兴夏至这天“做夏至”,主要是祭其祖先。到了江苏无锡,夏至这天早吃麦粥、午吃馄饨,取混沌和合之意。这天无锡人不祭祖,而是给小孩称体重,盼望孩子胖些健康些。如果往我国最北境的黑龙江漠河去,夏至白昼可长达17小时,“昼玩夏至,夜眠冬至”,那儿正办旅游节呢。每年都有数万人来这儿的“北极村”,欢庆夏至节。

三是饮食民俗。民以食为天,饮食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而且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饮食习俗还涉及到饮食所用的器皿和场合等十分丰富的内容。

夏至这天应时的食品是面,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说。北京人在夏至这天讲究吃面。按照老北京的风俗,每年一到夏至节气就可以大食生菜、凉面了。因为这个时候天气炎热,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开胃,又不至于因寒凉而损害健康。夏至这天,北京各家面馆人气很旺。面馆的凉面、担担面、红烧牛肉面、炸酱面等都很“畅销”。

立秋,一般在公历8月7日或8日。秋的意思是暑去凉来,秋天开始。周代立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汉代沿承此俗,并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民间则有在立秋时占卜天气凉热的风俗。另外,经过了苦夏,人们的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补偿夏天的损失,北方人谓之“贴秋膘”。

冬至是重要的时令节点,是阴气高涨,阳气生发之时,是传统计算二十四节气的起点,是最困难也是开始萌生希望的时节,人们围绕冬至举行一系列季节仪式。汉代开始庆贺冬至,六朝时,称冬至为“亚岁”,媳妇给公婆进献鞋袜,给长辈祈寿。宋代官府放假如同新年。明清江南吴越地区冬至仍然是民俗大节。清代的安徽、江西、湖南人在冬至节祭祀祖先,一般是合族聚会祠堂,祭祀历代祖先,然后宴饮。

二十四节气是我们先民认识天地自然时序的时间框架,它是古代社会人们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是指导人们春种秋收的时间鼓点。“故天有时,人以为正”。在中国传统社会里,节气天时是一个个重要节点,围绕这些节点形成了一系列的节日民俗、生活习俗和饮食民俗。人们通过民俗活动,取得了与天地、祖先的沟通,表达了对天地、自然与祖先的感恩之情,从而实现与社会人事及自然的协调,保障人间吉祥与幸福。

民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每一种传统习俗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民俗文化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华文化之精髓,体现了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这些习俗和节日无不寄托着古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热爱生活、辛勤劳动、追求美好的精神财富。

新闻推荐

活动体会 珍惜粮食 拒绝浪费

洞山中学五(5)班常雨桐在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十月,淮南日报社小记者俱乐部举办参观田家庵粮食储备库活动,我有幸得以参加。...

淮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淮南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