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杰:用生命连起“炸不断的信号” 本报记者 王玲 张明星 摄影报道
在潘集区平圩镇丁郢村住着这样一位老人,他身形消瘦却精神矍铄,他沉默寡言却被村里人熟知,他就是从抗美援朝战场上回来的英雄——李忠杰老人。
李忠杰老人1930年出生,那时家里非常苦,对于他来说什么都不怕,就怕吃不上饭。1950年年末,听说部队来招人要入朝作战,李忠杰和好多年轻人一起积极报名参军。“但参军后一直没有去朝鲜,都在家里练兵。我们这些新兵先被送到六安,再到保义,天天学习政治纪律,学习摔打滚爬,大家分到不同的连队,我主要是做电话兵,学习如何拉电话线,让电话保持畅通。”李忠杰老人回忆到,因为一直没有上战场的消息,他很是着急。“1951年年初,部队又到了青岛,还是天天拉练。”不过,又过了几个月,一声号令,隶属于90师268团侦通联的李忠杰和大多数新兵一样跟着老兵奔赴朝鲜战场。
虽然不是做战斗员,不是在最前线,可李忠杰的担子并不轻。“战场上的通信主要靠的就是书信和电话,电话是最快下达和接收指令的方式,要保证电话的畅通就必须保证电话线不受破坏,而我们电话兵的任务就是在战场上拉电话线,哪里的电话线被炸断,我们电话兵就要火速赶到那个地方修复,要用最快的速度让首长把指令和讯息传递下去。”李忠杰老人说。回忆起在朝鲜战场修复电话线,李忠杰老人称:“打仗的时候,部队不可能靠得很近,这就需要电话兵人工拉出很长的电话线,有时一拉就是几公里,一旦打仗,电话线很容易被炸断,这就需要电话兵火线上架线,而这时电话兵就成了敌人的头号目标。”因为电话兵不像战斗员,他们不是直面敌人,更不可能有武器,对于电话兵来说,他们的武器就是背上4、5斤重的电话机和手里拎的一捆捆20多斤重的电话线缆。在修复电线的途中如果是山地或坑地还好,一旦是平地,那就等于把身体完全暴露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李忠杰就是在山地、平地间频繁来往于各个阵地之间,用滚爬的方式冒着枪林弹雨一次次接通被炸断的电话线。就这样,他在阵地上“窜”惯了,了解地形,技术也娴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无论是炸断的电话线,还是其它故障,他都能够游刃有余,手到“病”除。可战斗是残酷的,李忠杰老人每每回想起那些曾经和他一起去修复电话线,却倒在他面前的战友,眼中便泛有泪光,语调也低沉下来。“因为担心人数多目标大,每次去修电话线最多就3人,炮弹就在头顶上飞过,战友倒下了,我根本没有时间考虑其它,只能凭着经验和熟练度快速地修复电话线,不能耽误军事通信。”
1952年春天,李忠杰所在的整个90师接到命令从朝鲜回到国内。1954年,李忠杰在老兵的推荐下入党。1955年5月,李忠杰复员。时至今日,岁月终于静好,然而,那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留下的生死瞬间,早已深深地刻在了老人的脑海里,成了难忘的记忆。已经90岁高龄的李忠杰老人始终记得当年虽然艰苦,但正是因为党的领导,有铁的纪律,我们最终取得了胜利,有了今天幸福的生活。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郑丹丹)为增强广大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落实老年人健康管理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10月...
淮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淮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