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头埠村防汛救灾一线,“四代人”同堤守坝保安全 新老“守堤人” 守护淮南城
本报记者 王玲 张明星 摄影报道
在田家庵区安成镇石头埠村防汛救灾一线,有一支由出生在上世纪60、70、80、90四个年代的人组成的老中青防汛突击队。他们24小时轮班巡查,排风险除隐患,以老带新,以新助老,让防汛力量在守护中完成时代接力。
60后“老把式”宝刀未老守护堤坝
防汛抗洪靠大堤,更要靠“人”。有着2次抗洪经历的石头埠村党支部书记廖延慧逐渐总结出自己的一套防汛经验:一守,二勤。一守即24小时值守,二勤即勤走、勤看。从7月18日上堤以来,廖延慧一次次带着村民们去巡堤查险,她的窍门是将堤身堤脚的草丛扒一扒,再就是用脚踩一踩,如果有水印子,就要注意,进一步确定有问题就要插上小红旗。
此外,她传授给年轻人的经验是,看堤身渗出的水是浊是清,如果是浊水,不用说,马上报险,如果是清水,则表示情况还好,但要持续进行观察,一旦发现渗水变浊,则要马上报险。
廖延慧7月17日接到通知,第二天就守在了堤坝上,一刻不敢离开。虽然她是个女同志,可干起事来时,巾帼不让须眉,一直是冲在前面。一个多月前,廖延慧才做过一次手术。可先经历了内涝,又经历了这次防汛,她一天也没休息。村民们都劝她休息一下,养养伤口,她都是实在不舒服时才找到医护人员简单的处理一下伤口,又回到堤坝上。“我就觉得看着堤坝才能放心些,比起1991年的洪水,我们现在的条件已经很好了,相信我们一定能战胜困难,守住大坝。”廖延慧说。
70后“螺丝钉”哪里需要哪里拧
在堤坝上,每天的工作其实很琐碎,但却是缺一不可。巡防圩堤、排查险情、白天值守、夜晚值班、传联汛情,做好配合……70后的杨维春都做得有模有样。
泥水沾满了裤腿,汗水浸透了衣背,指甲缝里有剔除不完的沙土和泥水,这就是杨维春在堤坝上的真实写照。杨维春是石头埠的村民,因为在村里人缘特别好,让他在这次防汛工作中充当了调度员的角色。7月18日,杨维春接到村部的指令开始上堤坝巡堤,每天的工作就是巡查和值守。7月20日下午,雨势很大,淮河水位涨得很快。这时,杨维春接到村部指令,赶快调集人员和机械,对大堤进行加高加固。他凭借自己的优势,快速集结了村民上堤,因为上大堤的路比较窄,担心慌乱中会造成机械拥堵,杨维春就冒着大雨指挥机械在大堤上进出,保障道路畅通,没有耽误一分一秒。
没有险情时,杨维春也不休息,他与其他村民一起巡堤,排查险情。“保护大堤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我一定要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保护好它。”杨维春一边说,一边不忘查看周边情况。
80后“安全阀”不改初衷保后方
80后的叶艳君是石头埠村的一名工作人员,家中有两个孩子,其中一个才刚满周岁,且丈夫在外地工作,常年不在家。可得知要上堤坝,叶艳君没有任何怨言。“我是一名村工作人员,这就是我的工作,我不能为了自己的小家,而不顾大家。村民们都在一线,我也不能落后。”叶艳君把孩子交给父母后,便开始在堤坝上奋战。因为是在村里工作,又是女同志,叶艳君主要负责后勤保障。在大堤的另一边是一片洼地,村里有养殖户在此养了猪、牛等牲畜。7月19日,叶艳君前往养殖户家、个别村民家里挨家挨户劝说,让他们尽快搬离。7月20日,所有在洼地里的养殖户和村民都搬离了此地。为了保障村民的安全,叶艳君还和村党支部书记廖延慧自编了一首打油诗:“现金存起来,首饰卷起来,家电上二楼,衣服装起来,喊你时拎起行李就赶紧跑。”
90后“金种子”茁壮萌芽冲锋在前
1994年出生的郭永健是安成镇上郭社区的一名工作人员。作为年轻的一代,郭永健称自己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水。“我的主要工作是人员调派,物资安排,本来没觉得有多难,直到7月22日深夜发生管涌的那天,才深刻体会到巡堤查险的重要性。”郭永健说,那天值班到晚上10点多钟才回家休息,突然被电话铃声惊醒,要求他立刻上堤排险。他看了看时间,已是7月23日凌晨零时许。郭永健赶紧上堤,看见很多人都在扛麻袋、运石子,他也快速加入到人群中。直到凌晨4点多钟,险情得以解决,突然的轻松让郭永健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半天起不来。后来他才知道一个麻袋重30公斤,而他连续不断干了3个小时。
有了这次经验,郭永健更加用心地巡堤。“跟着老前辈学习,积累经验,踩着老一辈的脚印继续保护大堤,虽然辛苦,但是值得。”郭永健说道。
图片从左至右依次为郭永健、廖延慧、叶艳君、杨维春。
新闻推荐
7月24~26日,2020年谢家集区征兵体检工作在新华医院体检中心开展。新华医院组建了专业的征兵体检团队,为应征参军青年进行严...
淮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淮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