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夜校”里捧出“脱贫宵夜”

淮南日报 2020-07-13 08:46 大字

(上接一版)

“帮着别人打工,总不是个事……”对于夹沟镇华李村贫困户房新海来说,从保守到敢干,扶贫夜校的政策普及和扶贫干部的支持,让他鼓足了勇气。今年年初,他自己的水蛭小产业也扬起了风帆,每亩收入可达3万元。

在芦集镇代庙村,特色酥瓜产业成为助推消费扶贫的新模式。在加强技术培训的同时,代楼村建立包点机制,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实现种、管、销一体化,做大了酥瓜扶贫产业。

“合作、合营、合资+自主发展,产业成为群众脱贫核心中的核心!”代庙村驻村工作队负责人赵明洲坦言,扶贫夜校让大家把产业政策吃透用活,定准方向,因势利导,实现了贫困户持续、稳定的增收。

不散的班子,不倒的平台,不走的队伍

——乡村谋振兴,班子更有战斗力!

“后华李时代,我们要练就一支带不走、打不垮的扶贫队伍!村支‘两委’,至关重要!”夹沟镇华李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李传发感慨。

依托扶贫夜校的交流互动,分享政策干货,教授产业经验,华李村的村干部与村民们打成了一片,村干部的一个创意提出,大家伙儿立即跟上,将十几个稻种,凝练成两个优质稻种。

利用1000多亩稻虾共育基地,20多户种养大户带动了50多户贫困户共同发展,除了在稻虾基地里务工获得收益,每年100多万斤的稻虾米让贫困户们有了稳定收益。

2019年,潘集区推行扶贫夜校16期41个班次,9300多人受益。从一知半解,到心里有谱,经过夜校的系统学习,广大镇村干部明晰了政策,懂得了技巧,掌握了方法,更好地服务贫困群众!

除了贫困户,老弱病残孤等弱势群体、边缘户,也在扶贫干部的心间。如何让脱贫户不返贫,如何让边缘户更致富,成为2020年扶贫夜校的一大主题,5月28日开课后,贫困户群众代表也坐进了夜校的教室,在11期22个班次里,潘集区更加注重内生动力的培养。

“1亩地补助1000元,6亩封顶;还有为期3年的免担保、免利息贷款,一定能行!”平圩镇李圩村村民葛少华在贫困线上徘徊,扶贫夜校让他鼓起了自主发展的勇气,2019年10月,他拿到4万元贷款,流转了20多亩土地参与稻虾共育,一年纯收入可达4万多元。

每周一次,学习时间不少于90分钟,对于刚刚脱贫的村民陈蓉来说,上课时间似乎有些短,她最关心的是健康扶贫:“351,是住院的政策,180,是不住院的政策,可别弄混了……”

让夜校成为齐心奔小康的加油站,干部群众在互动中凝聚力量,新生活的起点,一切充满希望!

新闻推荐

长江流域会再现“98”大洪水吗?

今年入梅以来,武汉先后遭遇多轮强降雨,截至7月11日累计梅雨量已达771.0毫米,排历史同期第二位,成为2016年后最强“暴力梅”。...

淮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淮南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