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餐+公筷 分开不分爱

淮河早报 2020-05-29 07:51 大字

2013年,“光盘行动”成为当时的新闻热词,也是“光盘行动”让市民逐渐认识到了餐桌文明。今年,因为一场疫情,更让市民认识到文明用餐的重要性。于是,随着复工复产的有序推进,很多餐饮企业在恢复堂食的同时,也开始提倡“分餐进食”、使用“公勺公筷”等绿色环保的用餐方式。当全国各地的餐饮业推行文明餐桌行动时,很多地方也在倡导市民,在家庭中用餐也尽可能分餐制或使用公勺公筷。近日,记者对淮南家庭的餐桌进行了调查,淮南市民是如何看待分餐制的呢?

家庭分餐制的两种声音

支持派:王女士是从去年开始进行家庭分餐制的。“因为我母亲以前查出有幽门螺旋杆菌,所以她就特别注意,有自己独立的碗筷。我就一直想着在家吃饭能不能分餐?”王女士告诉记者,去年决定分餐前,她询问了丈夫和孩子的意见,大家一致同意,于是就从网上买了三个餐盘,每天做饭时,根据每个人的饭量和喜好,把菜逐一放入各自的餐盘中。“很多人觉得分餐麻烦,其实实际操作下来,除了冬天饭菜的保温性差点以外,分餐的好处真得很多。首先不用洗这么多盘子了;其二,根据餐盘分装食物可以一目了然;第三,荤素搭配,可以控制食量,而最重要的是避免病从口入。”王女士细数分餐的好处,也非常提倡家庭分餐制,并积极向朋友建议。

王女士有几个朋友生了二胎,很多家庭都会给二胎宝宝专门开小灶,王女士就向朋友建言,不妨家庭实行分餐制,让孩子从小养成这样的好习惯。王女士的建议得到不少朋友的支持,她们纷纷试行分餐。

反对派:采访过程中,记者也听到许多反对的声音。“一家人吃饭还搞一人一个盘子,那算什么事,是怕我们有病毒吗?”“我们都这把年纪了,从小就是这样吃饭的,也没见得什么病,现在还搞公筷,还分餐,那还是一家人吗?”不少市民发出这样的质疑声。

市民陈女士和公婆住在一起,对于家庭分餐制,陈女士也是表示赞成,可老年人却非常反对。“我婆婆特别疼孙子,每次一到吃饭,老人总喜欢往孩子碗里夹菜,其实这一点我是很反感的。孩子也有自己的喜好,老人夹了他不喜欢的菜,孩子就会噘嘴,老人看了也不高兴,所以,一顿饭下来我一边劝老人,一边哄孩子,真心累。本想趁着这次疫情在家实施分餐制的,结果刚提出建议就惹得两位老人不高兴,说我是想撵他们走,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陈女士无奈地说。

分餐不妨先从公筷开始

在走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反对者中很多是中老年人,他们认为一家人在一起吃饭,就应该吃 “一个盘子里的”,分餐少了一家人的亲近和热闹,甚至有些生分。

从保障健康的角度,从餐饮卫生的角度,推广“家庭分餐制”当然是没有问题的,也是利大于弊的,只不过需要依靠倡导,不能强制。因为很多中老年人几十年的行为观念是很难一时得到改变的,使用公筷、实行分餐,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

其实随着社会进步,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卫生文明也在增强,比如以前家长用口嚼食物喂幼儿、共用一个水杯、互相夹菜这些行为在逐渐减少,大家在互相学习和模仿的过程中会影响身边的人养成良好的习惯,只是这需要一个过程。

就现在而言,推广“家庭分餐制”会遇到阻力,不过我们先可以做到不用自己的筷子为他人夹菜,在来人接待和朋友聚会等集体用餐时,主动提供公筷公勺,积极向亲友宣传使用公筷公勺的意义,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养成文明用餐的良好习惯。“分餐”不妨先从宾馆饭店开始,家庭不妨先提倡使用公筷。

本报记者 王玲

新闻推荐

拾金不昧讲正义 咱们的哥好样的

本报讯(记者王伟通讯员何伟摄影报道)面对一千多元现金和身份证、数张银行卡的钱包,市运出租车公司皖DT3313号出租车驾驶员张...

淮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淮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