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文明餐桌行动系列报道之二 使用公勺公筷,共同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淮河早报 2020-05-25 08:22 大字

本报记者 张明星

俗话说:“病从口入。”这句话形象揭示了吃喝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减少“吃”出来的疾病,就需要养成文明的就餐习惯,如使用公勺公筷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倡导使用公勺公筷等文明就餐方式的呼声再起。不过,由于是倡导而并非是强制性要求,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不论是在家中吃饭,还是在外聚餐,市民使用公勺公筷的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使用公勺公筷的习惯还需要培养。

疫情促使使用公勺公筷的呼声再起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习惯于围桌共食,推杯换盏,开怀畅饮,但很多人却没有使用公勺公筷的意识和习惯。这种看似亲密无间的饮食方式,隐藏着很大的健康隐患,一些疾病就在这种饮食中,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染给他人。

据报道,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有很多感染者就是通过聚餐或密切接触而感染的,围桌共食、不用公勺公筷等传统进餐饮食习惯,为病毒的传播提供了便捷途径,成为疫情流行的重要推手。

为呼吁市民朋友使用公勺公筷,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3月初,由市文明办牵头,联合多部门共同向广大市民和各餐饮服务单位发出“使用公筷,文明用餐”倡议书,倡导各类聚餐自觉使用公筷,无论是在饭店还是和家人用餐,都请使用公筷公勺,做到不用公筷不取菜;各餐饮服务单位自觉实行“公筷制”“双筷制”,为每一道菜放置公筷公勺,或者为每位就餐者配备两筷、两勺。3月中旬,淮南市和田家庵区分别在推进餐饮业有序恢复堂食的通告中,都明确提出“鼓励文明就餐,提倡分餐、使用公筷公勺,给予每桌客人双筷勺或公筷公勺,防止交叉污染。”

“有需要就提供”但“基本上没有客人要求提供”

在实际生活中,公勺公筷的使用情况怎么样呢?近日,记者进行了走访。在一家饭店内,记者看到,在大厅没有客人的餐桌上,除了每个座位前放置了一副餐具外,并没有多摆放出一双筷子、一个勺子。在大厅坐有客人的餐桌上,记者看到,所有客人面前也都没有摆放公勺公筷,只是在少数几道菜旁摆放了公勺公筷,而且记者注意到,这些客人在夹菜过程中,除了盛汤,基本上都没有使用公勺公筷。

记者先后又走访了几家饭店,也都没看到饭店主动提供公勺公筷,用餐者就更谈不上使用公勺公筷了。“主要是没有这个意识,没有养成使用公勺公筷的习惯。”市民高先生表示,“在3月份刚开始允许堂食复工的时候,也没有看到饭店提供双勺双筷或每道菜都配公筷,现在疫情管控没那么严了,就更不会有了。”市民王先生表示,自己在饭店吃饭的时候,也都和过去一样,不过,他表示,“如果要求提供公勺公筷的话,饭店也都会提供”。

“如果客人需要提供公勺公筷,我们肯定都会提供,但基本上没有客人要求提供,一般只在汤等少数几道菜旁放置公勺公筷。”一位餐饮店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

针对家庭里吃饭使用公勺公筷的情况,记者也询问了周围的朋友,并随机采访了几位市民,均表示没有使用公筷,只在盛汤的时候放有公勺。

提倡并非强制,使用公勺公筷意识有待提高

“添一副公勺公筷,多一份健康呵护”“公筷公勺、举手之劳,改变旧习、减少病扰”“公筷公勺摆上桌,分餐进食好处多”……为倡导使用公勺公筷,这些朗朗上口的标语出现在公益宣传中。

“使用公勺公筷,是倡导的,对市民来说没有这个习惯,对餐饮店来说也并非强制性要求。因此,使用公勺公筷显得任重而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个文明习惯需要慢慢培养。”市民刘先生说。

“小餐桌”体现“大文明”。倡导使用公勺公筷,说到底还是为了个人和他人的健康。让公勺公筷成为文明餐桌的标配,需要人人都行动起来,倡导吃饭新风尚、养成健康好习惯,共同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新闻推荐

沈强在调研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时强调 提速提质推进项目建设 提标提效强化保障服务

本报讯5月21日上午,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委书记沈强先后前往淮南高新区、田家庵区、潘集区和八公山区,调研重点工程项目...

淮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淮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