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胡传启探索蔬菜精品路线,将“小杆子”芦蒿做成大产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芬芳“瘦人草”秒变“净菜贵族” 本报记者 李舒韵 摄影报道

淮河早报 2020-03-19 00:49 大字

“芦蒿从地里拔出来只能卖到5块钱,如果去掉叶子,清理干净,再打包好做成净菜,价格能翻一番,我干嘛不做这种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寿县迎河镇大店村福家旺专业种植合作社里种植的芦蒿远近闻名,负责人胡传启说:“我的芦蒿主要销往淮南市区、合肥、蚌埠和武汉等地的市场里,下一步我还想着把芦蒿做成净菜,直接进到大城市的超市里。”

在合作社的大棚里,记者找到了正在指挥农户打包芦蒿的胡传启。“我这大棚里热吧!”一进大棚满眼绿,一股股芦蒿特有的香味扑面而来,五六个农户正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地打理芦蒿。胡传启也时不时地向他们传授起“要领”:芦蒿要去掉两侧的叶子,取成人手掌长短,处理好后整齐码放在塑料袋里打包,方便运输和称重。“我这大棚里温度高,农户在这里主要是收割芦蒿,再进行初加工。芦蒿去掉叶子就剩下一根‘杆子’了,但它纤维素含量十分丰富,蛋白质含量也很高,脂肪含量却很低,还有一个外号叫‘瘦人草’。”胡传启告诉记者,目前芦蒿种植已接近尾声,春节期间是高峰期,一天采摘量在4000至5000公斤,平均每天有30个人在大棚里工作。“老胡人不错,我们都愿意跟着他干。”说话的是村里的贫困户赵新田,他家的地被流转了,自己便和老伴一起留在村里帮子女带孩子,顺道来合作社打点零工。“老胡这离家近,一天还有60块钱工资,中午管顿饭。大家都是庄稼人,干的都是地里的活,种菜不累人,俺们每天都愿意多干点,说笑着活就干完了。”

胡传启的口碑在当地可谓是“响当当”的。过去他一直在上海打工,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想回乡干点事业。“重操旧业”的胡传启不愿意再做传统农业,他想着做新型农业,高附加值的农业。为此,他到南京专门学习种植芦蒿技术,并在自家的田地里试种。“试种第二年就有了收益,不少村里人也跟着我干了。”2015年,尝到甜头的胡传启一合计成立了合作社。随着合作社规模日益壮大,村里便找到胡传启,让他帮扶村里的贫困户。一开始,只有十五户贫困户跟着胡传启,其他人都在观望。随着合作社效益越来越好,村里又找上门解决贫困户就业的问题。“我想都是一个村的,能帮则帮一下,当然这也是双方都自愿的。”截至目前,合作社已经吸纳了五十户贫困户实现就业,很多庄稼汉也是从零学起,跟着胡传启一边打工一边学习种植芦蒿。

发展至今,合作社目前已接近280亩地,其中水面80亩,养殖鲫鱼、鲤鱼、草鱼为主。“我这是自创的菜鱼种养模式,摘下的菜叶切碎喂鱼,省了饲料钱,也不用打理,虽然鱼长得慢,但肉质好,鱼塘里的泥还能当做蔬菜的肥料,循环利用。”胡传启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水面每年产出150公斤鱼,仅卖鱼的收入就能支付整个合作社一年的基础费用和人员工资,200亩蔬菜大棚的收入则是纯收益。“2018年效益好,我纯收入在20多万,其他几年平均下来也有十多万。”胡传启说,芦蒿一般卖到淮南市区要5、6块钱一斤,自己在合肥、蚌埠、武汉都设有销售点,蔬菜都是直接运送过去,没有小商贩和批发商层层加价,“量小的就在周边卖,量大的就运到武汉。”不过,新年里胡传启又开始盘算着新的发展思路。“芦蒿从地里经过初加工能卖到5块钱,如果深加工则能卖到7、8块钱,其实我还是想做高附加值的农产品。”2016年,胡传启已经给他的芦蒿申报了“无公害蔬菜”,2019年又申报了“绿色蔬菜”。有了这两块招牌,他的芦蒿价格也是水涨船高。

“年前开了一块地,年后开始做冷库仓储和包装加工线,我还有配送,一条芦蒿精品加工包装产业链就成了。”胡传启说道,以后的蔬菜市场就是要走精品路线,从地里拔出来再到老百姓的餐桌上一条龙服务都给做到位,老百姓只需要简单洗洗便可以直接下锅,那时候一斤芦蒿卖到十来块钱也不为过。虽然有想法,但胡传启也是一个谨慎的人,在他看来,做事业步子要踏踏实实地走,一步一个脚印,“现在资金不足,不能盲目扩大合作社规模。2020年我会根据土地流转价格,以及订单数量,新增80到100亩地,尽可能拓宽销售渠道,打算再把合作社门口的路修一下,这样方便货车直接开到大棚里,节约成本。”胡传启说,如果合作社规模能够继续扩大,他还打算吸收更多的本村甚至是邻村的贫困户加入合作社,以产业带动扶贫,让村里人都能富起来。

图:胡传启正在指导贫困户整理打包芦蒿

新闻推荐

淮南市场监管部门“四送一服”搭建政企“连心桥”

本报讯送思想、送政策、送项目、送要素,服务实体经济。市市场监管局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渠道,优化营商环境,精准对接,多措...

淮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淮南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