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良师益友 胡焕亮

淮南日报 2020-01-19 09:39 大字

《淮南日报》,作为淮南市的党报,对我的影响是久远的,深厚的。我还是一名青年教师的时候,就对《淮南日报》情有独钟。那时候电视、电脑还不普及,智能手机和网络更是没有。了解外面的世界和各种新鲜事儿,大都来自于学校订的为数不多的报刊杂志。工作之余,我总会打开报刊,为自己的大脑换一换“新鲜空气”。由于当时工作压力较大,关心最多的还是国家出台了哪些新的教育改革政策和关乎教育、教师的法令法规。尽管自己很早就有文学梦,但是迫于生计,一直未能真正拿起笔来去实践自己的梦想。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一天,我像往常一样,习惯性地浏览《淮南日报》,在副刊版面,一个熟悉的名字出现于我的眼前:张景陆。他是我小学和初中同学。十七岁那年初中还没毕业,他参了军,去上海当了一名武警战士。前几年我们还有书信联系,后来就渐渐很少有对方的信息了。

受他的影响,我也尝试着写一些心情文字,向报刊投稿,当然,首选就是本市的《淮南日报》,记得在《淮南日报》副刊发表的第一篇文字,是一首歌颂党的生日的现代诗《七月之歌》,紧接着是一篇历史题材的散文《兄弟英勇杀鬼子》,再后来就一发不可收,接连发表了几十篇有关淮南境内的人物、地名、历史事件的传说故事等等。随后就是大量的外出采风活动的游记散文。开始一直署名胡焕亮,可能是出于编辑老师的考虑,她们建议我多取几个名字,于是就有了“淮上老骥”、“州来一夫”等笔名。最后在国内外发表作品,我也会常常使用这几个名字。

由于长期给《淮南日报》投稿,有机缘参加报社组织的相关活动,很幸运的结识了不少编辑老师和市内文友,大大开拓了我的视野,见识了许多市内外的名家高手,丰富了自己的阅历,对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大有裨益。是《淮南日报》这个平台,给了我勇气和力量,让我的眼界看得更远更广。二十多年来,我先后在国内外大小近百家刊物杂志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故事、人物传记等多种体裁一百多万字,其中《再游九华圣地》发表在澳洲一家杂志;《烟雨彭城》发表于美国一家杂志。多次应邀请参加各地的文学创作、研讨交流会议,并在不同规模、档次的征文比赛中,夺得奖项。同时先后加入了省市级、国家级的一些文学组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近些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指导下,在报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广大读者的关注与支持下,《淮南日报》广开栏目,内容越来越丰富生动,可读性越来越强,成了淮南市党和政府不可多得的喉舌。相信,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征途上,《淮南日报》将会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为大淮南的文化建设做出更加辉煌的贡献!

《淮南日报》,您是我的良师益友,我永远感恩于您!

新闻推荐

陈儒江在省人代会淮南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强调 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大会精神热潮 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在淮落地见效

本报讯1月16日上午,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淮南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安排部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工作。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儒江...

淮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淮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