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瓜蒌籽和它的绿色“朋友圈”
晒着冬日的暖阳,一颗瓜蒌籽“仔仔”静静地躺在谢家集区孙庙乡刘庙村的祥晟基地。从一颗金灿灿的瓜蒌里被采摘出来,经过晾晒烘干深加工后,它将和身边的兄弟姐妹一起,运往大江南北,成为人们的休闲美味。
在“仔仔”的一路“成长”中,它身边的“朋友圈”也越来越大,除了大棚里的草莓、苋菜、生菜等瓜果蔬菜,芡实、莲藕也藏在了不远处的水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脱贫攻坚,产业调整,乡村振兴……”这个绿色“朋友圈”里听到的新词越来越多,看到的喜悦笑容也越来越多……
“我可是多年生植物,不仅生态环保,而且经济效益高,每年都会成熟结果!”还在瓜蒌肚子里时,“仔仔”便会喜滋滋地和朋友炫耀。
2018年12月,瓜蒌在谢家集区孙庙乡刘庙村的祥晟瓜蒌基地里落了户,160亩的种植园里播下了希望的种子,经过漫长的越冬期,瓜蒌开始进入生长期。
让它记忆最深的就是66岁的贫困户庞良括,夫妻俩身患重病却从没放弃希望!借助孙庙乡帮着申请的3万元小额贷款,夫妻俩在瓜蒌基地里入了股,除了产业帮扶所得工资外,年底还有分红,去年就实现了脱贫,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虽然是一年一生,但新年前后正是我们的旺季!”面对瓜蒌籽“仔仔”的炫耀,草莓“果果”可不服气!
在瓜蒌基地不远处,有孙庙乡为加快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建成的莓之源、邓氏家庭农场和绪全瓜果种植等多个草莓种植基地。这里700多个标准化钢架大棚里,住着瓜蒌籽的草莓好朋友“果果”,预计今年的草莓销售收入能达700余万元。
“听说稻田里还住着小龙虾和螃蟹这两个大家伙,它们是啥时来的?”面对“仔仔”的疑惑,“果果”知无不言:“听乡党委书记曹卫青说啊,产业结构调整要靠科技创新,今年龙青湾千亩稻虾养殖基地投产,带动86户、230人的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湖鑫水产依托省食品加工技术协会启动安徽省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实施了‘稻田河蟹共生’综合种养项目,比常规种植亩均增收1500元……”
“产业结构调整,我们传统的蔬菜可是必备的!”听着“仔仔”与“果果”讨论的热闹,蔬菜大棚里的苋菜“红红”也忍不住了。在家合源大棚蔬菜种植基地带动下,全乡大棚蔬菜种植面积已达300亩,每天有2到3吨红苋菜、生菜等反季节蔬菜销往合肥市等周边市场,5000亩的浅水芡实、浅水藕等水生蔬菜,年销售额达百万元。
热烈的讨论中,“仔仔”、“果果”、“红红”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帮助贫困户脱贫,保证脱贫群众不返贫!而孙庙乡根据贫困户实际情况,通过特色种养、产业扶贫钢架大棚项目、草莓基地建设等产业扶贫方式,在原有帮扶力度上,每年新增15万元的分红补助,让贫困户的生活越来越红火。
在“仔仔”的绿色朋友圈里,大家的消息很“灵通”:乡村干部在田间地头谈论最多的就是脱贫攻坚之后的发展方向。
“把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与助力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以实际行动落实主题教育成果。”
“打造特色农业,发展绿色经济,带着乡亲们脱贫,奏响乡村振兴之曲。”
“以项目推进为抓手,坚持胸中有格局、心中有事业、脚下有方向、手中有重点,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奏响乡村振兴之曲!”
……
“听说咱们这里又要再添一位新朋友,可香呢!”“仔仔”说的这位新朋友,是从河南来此定居的菊花。在孙庙乡堆坊村,投资1亿元的3000亩菊花种植基地,正在一片繁忙的深耕之中。
明年3月,“仔仔”的朋友圈将再次扩容,七月雪、杭白菊和金丝皇菊将汇集成片,在亭台楼阁的“菊花台”中,打造产、销、游一体的产业模式,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
新闻推荐
邻里封她“中国好姐姐”,凭得是啥?本报记者 苏国义 摄影报道
今年64岁的刘广华是田家庵区金豪社区针织厂家属区的名人,提起她,邻居没有不伸大拇指的,大家总习惯性夸她一句“中国好姐姐”...
淮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淮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