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身边的贴心“老娘舅” 记八公山区山王镇调解员郑文卿
本报记者 何婷婷
他年逾古稀,却坚持进村入户调解纠纷;他退休多年,却还是起早贪黑加班加点;他分文不取,却还在主持公道维护正义。他就是八公山区山王镇“老娘舅”调解小组组长郑文卿。
今年已经73岁的郑文卿,从部队退役已经有40余年,退役后在八公山区公安战线任职,退休后一直在山王镇担任人民调解员。作为原派出所所长,郑文卿对各村的宗族关系、历史渊源和当前情况都了如指掌,能很快摸清矛盾纠纷的症结所在,找准切入点,对症下药,工作起来游刃有余,深受群众好评。他先后被评为“全国人民调解能手”、“中国好人”、“安徽省江淮志愿服务集体优秀典型”、安徽省2018年度“十大最受欢迎人民调解员”等称号。
“农村的矛盾纠纷虽然不大,但倘若处理不好,就容易酿成不堪设想的后果。”郑文卿曾感慨道。
2017年6月的一天傍晚,丁山村沈某的妻子带领二十余人身着重孝来到区信访接待中心,情绪激动,称沈某因参与村里秸秆清运突发疾病猝死,要求政府给个说法,如不解决,要到市里、省里乃至北京上访。事态紧急,镇领导第一时间想到了“老娘舅”。接到通知的郑文卿正因颈椎、腰椎病发作在家休息,但他二话不说,忍着病痛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郑文卿拉着沈家人坐下来,询问身体状况、土地收成,絮叨历史变迁、邻里乡情,分辨民俗传统、法律法规。打开了话匣子,解开了心里疙瘩,当天晚上一直调解到深夜。郑文卿长期患有糖尿病,本应当按时注射胰岛素,为了不影响调解过程,郑文卿几次将包里携带的胰岛素拿出来又放了回去,直到调解结束,他才背着众人为自己注射了本该几个小时前注射的胰岛素。连续调解三天后,死者家属同意签订调解协议,避免了一起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发生。
担任人民调解员以来,郑文卿每天都坚持按时到调解室上班,有关领导看到眼里,记在心里,为了表达敬意,就提出给他开工资、作补贴,他一口回绝。在调解工作中,一些当事人为了套近乎、拉关系,经常要请客吃饭、送烟送酒,也被他一一回绝。调解不收费,工作无报酬,又进一步树立了“老娘舅”在群众心目中的权威。
郑文卿患有一些老年病,医生建议他多休息,但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群众。每当深入基层调解矛盾纠纷不能按时回家时,他就把随身带的药拿出来吃掉,有时调解现场没有水,他就干吞药片。这种不计报酬,带病工作,一心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深深折服了周围的青年干部。在郑文卿的带领下,“老娘舅”调解小组化解各类纠纷310余件,其中重大信访矛盾纠纷35件,件件让党和政府放心、事事让信访群众满意,受到中央信访局和省司法厅领导的高度评价。
新闻推荐
让爱远足 温暖“衣”冬 “情暖新疆”募捐棉衣公益活动邀你参与
本报讯(记者苏国义)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新一季“情暖新疆”募捐棉衣公益活动已经展开,你如有捐赠意愿且有整洁干净的棉衣,可...
淮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淮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