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飞跃 70年辉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淮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抢眼”

淮南日报 2019-10-01 09:26 大字

70年,风雨兼程;70年,波澜壮阔!

“1949”“2019”,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串联起沧海桑田、翻天覆地的70年。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70年。这也是勤劳质朴的淮南儿女锐意进取、奋勇拼搏、不断谱写发展新篇章的70年。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淮南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经济社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担当作为,稳中求进,砥砺前行。一个富裕、文明、美丽、和谐的新淮南正在崛起!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生产总值增长145倍

70年来,淮南的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实现了从一个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老矿区,向充满活力、宜业宜居的现代化工业城市的历史性转变。

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全市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7.8亿元提高到2018年的1133.3亿元,增长145.3倍;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1.5亿元提高到2018年的173.9亿元,增长115.9倍。

城乡面貌显著变化。辖区面积由1952年的944平方千米增加到5533平方千米,城镇化率达64.1%,城市道路由1952年的7公里增加到2018年的1144.8公里。

群众生活显著改善。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0年的324元提高到2018年的32852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16元提高到2018年的12926元,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日益增强。

三次产业协同推进 经济发展韧性增强

从1949年开始,淮南市不断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2018年农业总产值208.1亿元,是1949年的416.2倍。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市仅有大通、九龙岗、八公山三座手工作业的小煤矿、一座8200千瓦的发电厂和一些生产面粉、碾米、卷烟的作坊。

经过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淮南市工业从小到大、从无到有,目前已拥有34个大类118个中类210个小类,煤炭、电力、化工、机械制造、医药、建材、食品等产业已成为淮南市工业主要产业。

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68户,全年生产原煤7159万吨,是1949年的63.4倍;累计发电699.1亿千瓦时,是1949年的4064.5倍;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为1157.1亿元,是1949年的4258.7倍。

如今,淮南的传统产业已从过去劳动密集型为主导,向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变。大数据百亿产业、新功能材料百亿产业、陕汽及其配套百亿产业、煤电固废综合利用百亿产业、煤化工百亿产业等五大“百亿产业”正在加快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淮南市第三产业获得迅速发展。2018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1.7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483.1亿元,成为支撑淮南市保障就业、稳定增长的重要力量。

70年来,淮南市实现了由工业拉动到二、三产业并重的转变,1978年三次产业比例为11.5:66.7:21.8,到2018年调整为10.8:46.6:42.6。

创新驱动铆足后劲 转型发展实现跨越

数据淮南,大展“云”图;瓦斯治理,破解世界难题;煤炭从燃料变原料,中安联合煤化工项目建成投产……淮南市牢固树立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

提升科技创新带动力,抓好“三重一创”,开展国家级智慧城市试点,推动煤炭开采国家工程技术研究院、中科院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中科院大气所淮南研究院等产学研平台建设。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有科研机构130个,科技人员1.8万人,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5.4件。

提升传统产业支撑力,坚持依托煤、延伸煤、超越煤,加快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建设,投资267亿元的中安煤化一体化项目一期打通全流程,产品填补了安徽空白;碳4碳5项目顺利建设,煤制气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宏泰钢铁二期、陕汽及其配套产业项目、恒大高科锂电池、恒大高科农业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建设,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显著加快。

提升新兴产业引领力,加快国家级高新区建设,做大做强省级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和现代医药、现代装备制造等战新产业基地,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倍增计划,2018年全市战新产业产值、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居全省第5、第2位。

城乡统筹比翼齐飞 协调发展夯实根基

建市初期,淮南市仅有4个城镇,截至2018年底,全市建成区面积已达到148.9平方公里。70年来,淮南市大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发展、产城融合发展,持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

构建立体化交通网。新桥国际机场通达四海;合淮蚌高铁建成通车,商杭高铁即将通车,将构建“一纵一横”高铁网;合淮阜高速、淮蚌高速、济祁高速建成通车,合霍阜高速即将动工,宁洛高速淮南连接线实施谋划,将构建“两纵三横”高速网;建成9个1000吨级泊位码头,7大港区、9条航道。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51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96家,粮食生产实现“十五连丰”;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垃圾污水专项整治,建设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247个,农村环境越来越美。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加快高新区(山南新区)建设,推进老城区“两治三改”,共改造老旧小区206个、惠及群众6.9万户;成功创建“中国成语典故之城”“全省文明城市”“全省双拥模范城”。

加快建设文旅强市。积极创建寿州古城、八公山和焦岗湖3个5A级景区,加快安徽楚文化博物馆、毛集花田花海、寿春城遗址公园核心展示区等文旅项目建设,打响“楚风汉韵、能源之都”的城市品牌。

改革开放阔步前行 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新中国成立初期,淮南基本上处在封闭半封闭状态,实行自给半自给的生产经营。2018年12月2日,淮南将友谊的橄榄枝伸到西亚,在阿曼首都马斯喀特成功举办淮南首届“一带一路”境外商品展,这也是安徽省地级市第一次在境外自办商品展。

淮南市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行稳致远。聚焦深化改革,扎实推进“放管服”、国资国企、金融商事、医药卫生及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共计完成改革任务535项。

聚焦对外开放,淮南市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合肥都市圈发展,推进合淮一体化,参与淮河生态经济带开发,开放型经济水平明显提升。

聚焦招商引资,淮南市坚持产业招商,开展组团招商,加强驻点招商,2014年以来累计引进内资3622.92亿元,引进省外投资亿元以上项目资金2219.17亿元;大力实施“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和“三比一增”专项行动,持续做强民营经济,截至目前全市实有各类市场主体20.97万户,比2012年增长221.79%。

生态文明成绩斐然 绿色发展后劲十足

上窑森林公园、焦岗湖国家湿地公园、中央公园等7座城市公园相继落成,一个个城市绿肺,如串串珍珠洒落在淮河两岸,让天更蓝、水更绿、人民更幸福……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淮南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三山鼎立、三水互绕、三城互动”的宏伟蓝图正在成为现实。

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扎实开展大气污染等专项治理,深入推进重点区域大气环境综合整治,2018年全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10.1%,大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0.1%。

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集中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加快黑臭水体治理,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建设,共整治入河排污口88个,建成污水管网537.29公里,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

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开展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深化林长制改革,2012年以来共完成造林绿化任务27.2万亩。

民计民生不断改善 共享幸福美好生活

翻开历年的“民生答卷”,一串串鲜活真实的数据,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让百姓感到安心和舒心,对今后生活有了更多的期盼。

淮南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实施33项民生工程,2012年以来全市累计拨付民生资金227.2亿元,占财政支出总量的17.3%。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要求,淮南市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实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全市贫困人口由2014年底的18.4万降到2018年底的1.97万,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77%,革命老区寿县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淮南市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实施“创业淮南行动计划”,城镇登记失业率多年控制在4.5%以下;坚持教育优先,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全覆盖。全力维护和谐稳定,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扎实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化平安淮南建设,深入推进“铸安行动”,2018年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40.8%和27.8%。

风雨砥砺,岁月如歌,一组组鲜活的数字展示着70年来淮南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同时也激励我们更加奋发图强。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淮南人民将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奋勇前行。

新闻推荐

执着的爱 □叶军

1989年,我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人民警察。1991年,我们所在的城市遭遇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淮河多次超过最高警戒...

淮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淮南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