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变迁记

安徽日报农村版 2019-09-09 23:31 大字

淮南 倪永兵

出行交通,可以说是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出行交通也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印证了E时代发展的轨迹。

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出行基本都是靠步行。 “要想富先修路”,这个最广为人熟知的口号,风行一时,然而那时候很多农村的路仍然是土路或者石子路。虽然八十年代自行车已经普及了,但在多数村里还未达到每家一辆的份上。印象里,我家当时只有一辆大梁自行车,这是父亲在县城上完课回老家做农活来回六十公里的主要交通工具,不论春夏秋冬。

大约是刚上初中,我也是用父亲的自行车,学会了骑行。初三复习,也是骑自行车上学、放学。如今,村里的主干道全部换成了水泥路。我们老家离淮南蔡家岗、泉山近,听长辈们说,改革开放之初的那些年,每次去蔡家岗、泉山,来回都是步行的,有时候天不亮出发,回来都是深夜了。随着公路越修越好,现在村里往返市区、省城,定点大巴、短途中巴每日有好几班,很是方便。

我第一次接触火车是十五岁的时候,我父亲带我前往中专学校开学报到,那时感觉很新奇。虽然还是绿皮车,但乘坐体验远不同于汽车,平稳便是其一大优点。我记得在县城读书读初中的时候,每天下午放学后,都会到学校后面的铁道边去看火车,因为我总觉得那很神奇,特别是火车进站的那一刻。在芜湖读中专的三年岁月里,往返学校与家里便是通过这种绿皮火车或普通快车,它就成了我的旅行朋友。记得第一次去芜湖农校报到的时候,坐了足足五个小时,还要过轮渡,当时出行真是太不方便。

近年来,高铁已成为中国的另一张华丽的名片,全国高铁里程呈爆发式增长,逐渐实现区域高铁化。

给我体会最深的是2012年12月,当时乡政府为建设教师周转房,需要征迁,还要快速推进。而我负责的那一户人家在上海打工,到上海当面谈妥是必须的。于是,我和村书记两人12点多坐上动车,3点多到了上海,5点左右见到面,当晚谈好,第二天上午8点多坐上动车返回,11点多就到了家。整个过程还不到24小时,让人都感叹不已!

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各种各式的私家车更是快速增加。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城市交通逐渐实现了智能与共享,滴滴出行、共享单车,可以说是时下国人日常出行的方式之一。从社会的进步来看,未来的智能交通必定还会有新的突破。

新闻推荐

学习道德模范 感动更要行动

本报讯(记者付莉荣)9月9日上午,“学习道德模范,打造美德淮南”淮南市道德模范座谈会在市政务中心A座举行,旨在交流经验,集思广...

淮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淮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