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蘑菇成就大梦想 现代农民王献珍发展双胞菇产业,钻研出了一套致富“蘑菇经”
本报记者 孙鸿 摄影报道
大通区上窑镇张郢村现代农民王献珍,刻苦学习种菇技术,积极探索致富路子,大胆发展双胞菇产业,钻研出了一套致富“蘑菇经”,成了当地家喻户晓的致富能手,勤劳致富的带头人,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蘑菇女神”。
思进取 她发现了蘑菇商机
王献珍种蘑菇一事,还得从2005年说起。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淮南农场工作的她发现农场的牛粪都被外地人拉走了,一打听原来牛粪是种植双孢菇的绝佳原料。“当时,一斤牛粪要5分钱,后来又涨到了1角。我不明白为什么又脏又臭的牛粪那么受人欢迎?后来才知道是拉到河南种植双胞菇的,而且利润可观,我就想别人能种,为什么我不能呢?”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发现商机后,王献珍坐不住了,她先后前往蘑菇种植产业较发达的福建,山东,河南等地考察,回家后,拿出了成立合作社从事规模化生产的规划和方案,得到了农场党委和大通区领导的重视,决定支持她发展双孢菇种植业。有了支持,王献珍筹资建起了4栋全砖结构大棚,并成立了淮南市运泽双孢菇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了学习种菇技能,她吃住在菇棚,废寝忘食,边抓生产边钻研,硬是从一个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变成了精通种菇技能的专家。
遇挫折 家人同心其利断金
成功的道路总是充满了波折,就在王献珍种植的蘑菇迎来大丰收之际,由于没有掌握市场行情,销路出了问题,滞销的蘑菇只能眼睁睁的烂在大棚里。“真是五毛钱一斤也没人要,看着蘑菇整筐整筐地被倒掉,我的心都在流血。”重产轻销让王献珍饱尝了创业之初的第一枚苦果。
祸不单行,就在这个时候,王献珍的丈夫工厂改制,下岗了。双重打击之下,她一度生出放弃种菇的念头。但在家人的鼓励下,她最终还是选择了坚持,坚信蘑菇产业今后一定会有好前景。于是,王献珍和丈夫辗转于各大城市批发市场寻找销路。农产品批发市场都是半夜开门,他俩就蹲守在批发商门前,同客户和批发商洽谈,邀请批发商来基地考察,他们的真诚打动了批发商,许多人与她建立了合作关系,产品终于打开了销路。
重科技 带动村民发家致富
由于深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进行蘑菇种植以来,王献珍先后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安农大、安徽财经大学等高校开展科研合作,并聘请了以陈静娴博士为首的科技研发小组,加强园区对高档食用菌的研发能力。如今,王献珍的合作社已从最初的10多亩土地、4个菇房大棚,发展到200多亩土地、126个蘑菇房、年产蘑菇近400万公斤。园区甚至依靠自身种植经验,制定了安徽省地方标准:沿淮双孢菇种植技术规范标准,此标准的研发于2013年被淮南市政府评为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此外,通过“合作社+协会+农户的模式”,王献珍让产业链上数以百计的小规模种植户和农民走上了创业致富和就业务工之路,即便是妇女和老人到了基地也能轻松地找到事做,当地百姓无不交口称赞,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重品牌 荣誉与责任并存
王献珍的合作社注重创建品牌,注册的“菌润”“志琦”两个商标,2016年被评为淮南市知名商标、淮南市名牌,2017年荣获安徽省著名商标、安徽省名牌,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建立了稳定的供货关系。其园区也被评为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市级先进示范合作社、市级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大通区巾帼创业示范基地等。
一路走来,付出的汗水与辛酸,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小蘑菇成就了致富梦,而王献珍自身也完成了从普通农场工人到企业家的华丽转身,她先后荣获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安徽省三八红旗手,安徽省五一巾帼标兵等荣誉称号,更在今年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现在,王献珍的蘑菇已经实现了线上线下两条渠道销售,她表示还将继续做大做强蘑菇事业,以坚定的责任感,带动更多村民和妇女实现致富梦。
图为王献珍(中)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新闻推荐
新华社电记者8月4日从安徽省淮南市公安局获悉,该局破获一起盗掘战国楚墓大案,抓获犯罪嫌疑人29人,追回国家一级文物26件。其...
淮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淮南这个家。